泰顺县司前畲族镇:以“共享社·幸福里”建设撬动共富大格局

发布时间: 2023-03-24 17:26:46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作为泰顺县“一镇带三乡”生态搬迁经验做法的发源地,司前畲族镇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殷切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迭代推进大搬迁,积极响应温州市委号召,以瓯江红“共享社·幸福里”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奋力为泰顺共富提供司前力量。

壹  激活党建动能,打造多元联合“共治圈”

建设“共享社·幸福里”,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打好基层治理“主动仗”,关键要依靠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司前畲族镇充分发挥村社、部门和社会等多方力量,依托共享社幸福里阵地,形成了有归属感、舒适感的多元共治新格局。

司前畲族镇峰门新村围绕“议事有约、互助有约、服务有约”唱响了“邻里有约”治理品牌,探索出“组织有力、邻里有爱、治理有效、和谐有序”的新村治理模式。利用共享社“邻里会客室、邻里调解室”定期开展民情恳谈、事务协调、工作听证、纠纷调解,实现楼栋事楼栋议、小区事小区议。累计解决乱推乱放、乱搭乱建等环境卫生烦心事400多件,整治交通安全隐患和车辆无序停放等难题20多件。由党支部牵头,发动党员和热心村民组建“邻里帮帮团”,累计帮助群众600多人次,以党建红点缀了乡村“幸福花”。

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峰门新村还结合多村融合的工作实际,成立了“共享社理事会”,建立了由1个党组织统领,党政、社会、区域3方力量参与,轮值社长、第一书记、背包服务·帮共体、第三方社会组织和有技能的村民等5支队伍组成的“135”组织架构体,用严密的组织体系牵引基层治理,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确保了“共享社·幸福里”有效运行,实现了基层治理模式的多元化,切实提高了治理效能。

贰  提升服务供给,构筑民生幸福“共享圈”

近年来,司前畲族镇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需所盼,着眼于满足群众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聚焦民生福祉,领办惠民实事项目,开展暖心服务、美化环境活动、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发展的群众基础。

在司前畲族镇峰门新村,以“共享社·幸福里”为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篮球场、峰门新村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共享农机服务站等大量民生基础设施在短短两年内建成投用,15分钟共享生活服务圈已见成效,这不仅让儿童、妇女、老人“各得其所”,推进了全龄友好乡村建设,更让老百姓真正畅享共享。峰门新村同时依托与滨江区、中国计量大学的结对,发挥“共享社·幸福里”的阵地优势,积极开展“一老一小一特”服务活动。如针对少年儿童举办多次特色趣味教学活动,组织多次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多次慰问困难群众和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让孩子的笑声更多了、老人的心头更暖了、群众的掌声更响了。

叁  深挖资源优势,建设就业增收“共富圈”

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坚持将发展“共富工坊”作为“共享社·幸福里”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持续深挖特色资源与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共富工坊”司前模式,打造有辨识度的“共富工坊”新矩阵,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

镇党委政府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全面梳理镇域范围内可开展“共富工坊”创建的特色产业企业20余家,积极探索“企业+村社+农户”和“致富带头人+基地+农户”的“共富工坊”模式,全力培育和引进来料加工、竹产业龙头企业和致富带头人,目前已经打造来料加工式、农旅融合式等4种类型“共富工坊”8家,培育“巾帼、富竹”等“共富工坊”品牌4个,就近带动群众和低收入农户就业人数达1000人以上,平均每人每月稳定创收3000元以上。实现,产业有工坊、增收有门路、家门口有就业,给群众带来了稳稳的幸福。

下步,司前畲族镇将以创建省级红色根脉强基示范乡镇为契机,将“共享社·幸福里”建设作为重要举措,进一步抓紧抓实共同富裕成效,培育更多符合司前畲族镇产业发展需求的“共富工坊”产业平台,真正做好“富得起”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