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岸石榴红”全域民族工作品牌
发布时间: 2023-03-23 16:05:56
打造“北岸石榴红”全域民族工作品牌
宁波市江北区委统战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近年来,宁波市江北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四级联创,培育“北岸石榴红”工作品牌,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慈”润石榴红 “城”载中华梦
以慈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在“基因解码”中筑牢红色根脉。以“红色地标”为载体,串连朱贵祠、冯定真理园等宣教阵地为红色游线;以“红色巡演”为媒介,举办音乐剧、宣讲活动、党史学习教育课堂等活动为红色专题;以“红色团队”为核心,广泛吸纳各民族优秀人士组建“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伍为红色力量,多维度、全方位带领各族群众触摸历史掌纹、感悟初心使命。在“文化浸润”中传承共同记忆。以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为契机,围绕“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北岸石榴红”品牌建设,传承发展慈城耕读文化、药商文化、慈孝文化等传统文化瑰宝,通过举办中华慈孝节、年糕文化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拧紧各民族情感纽带,联通民族乡情记忆,促进各民族情感交融。
构建石榴红“凝心矩阵”。聚焦“慈共振・石榴红”品牌培育,构建“1+44+N”品牌集群,建设融“宣传、教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慈城石榴红家园,挂牌设点社区、村级“石榴红”同心驿站,培育老娘舅流动调解室、林阿姨宁波老话社、中城小学京剧班等“石榴红”工作室,提升各族群众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热情。贯通石榴红“全域场景”,以系统化智治为基础,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红石榴议事厅”“民族团结书屋”“援梦 e 站”“慈里学堂”等平台,完善多方力量参与的“凝心智库”。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实现各族群众社保、医保、养老、教育等事项“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同频滴灌提升“石榴籽”成色。相继落地一大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居民休闲场地,全面保障各族群众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按政策享受均等化服务,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近年来,累计协调解决各民族群众法律咨询、子女就业、社会保险、权益维护等民生问题20余件。双向奔赴提升“同心圆”温度。广泛发动村社、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通过交流互学、消费引导、产业合作、资源链接等方式,精准帮扶西部民族地区,促进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时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经济形态,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赋能加码,致力跑出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加速度。
“北岸石榴红就业行动”见证山海情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探索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通过推动东西部双向就业创业,帮助民族地区群众增加收入、提高技能、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以高质量发展打牢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自“北岸石榴红就业行动”开展以来,江北就业管理中心全面落实东西部劳务协作战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对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等地区的就业帮扶,不仅为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互嵌式”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也为企业投资兴业、开发建设、招工用工提供平台,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就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域播撒“石榴籽”、盛开“石榴花”。
依托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组织辖区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用工单位到册亨、越西等地参加劳务协作专场招聘活动,广泛搭建劳务对接平台。疫情期间,更是派出“人社招工小分队”签订劳务合作基地协议,与劳务输出地建立常态化联系合作机制。并通过“线上招聘会”“云面试”等方式,选取辖区优质企业就业岗位,面向民族地区适龄劳动者精准投播,吸引民族地区求职者来甬就业。此外,深入走访三星医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永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辖区企业,推出爱心岗位2000余个,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不限学历、不限技能“零门槛”吸纳西部地区务工人员。近年来,累计举办各类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10余场,推出就业岗位5000余个,10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积极拓展合作领域,通过政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对册亨、越西等地技术工人、劳务人员量身定制培训计划,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如与宁波市交通技工学校合作推出“册亨技工班”,招收册亨县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初中毕业生,提供热门汽修专业三年课程免费培训,毕业后学生双向选择江北企业,实现精准就业,相关经验被央视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着力打造“北越港运”劳务协作品牌,聚焦港航服务优势产业建设,深入挖掘越西籍劳动者就业潜力,开设挖掘机、装载机“双机工”培训班,定向输送到企业就业,实现从简单安置向产业布局转变,从产线普工到技能人才转变。目前,已深入引导开发宁波市汽运集团、中通物流等企业岗位2000余个,14批次834名越西籍劳动者到江北就业,月工资达6000元以上。
持续开展动态跟踪服务,在人员转移就业后,积极沟通联系本地企业,为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确保安全送到、拎包入住,所有岗位缴纳社保、综合待遇超5000元/月。引入第三方市场资源,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大企业派驻工作人员,帮助解决务工人员日常问题,如对患病的务工人员第一时间送医、上门办理社会保障卡、联系24小时护工陪护。同时落实节日慰问,“微心愿”认领,端午节送粽子、冬至送被子、春节送年货,过年代购车票并统一送站,精准掌握务工人员的生活需求,提供保姆式服务。此外,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坚持每年评选东西部协作“就业之星”“技能达人”,表彰“劳务协作示范基地”“转移就业示范镇(乡)、村(社区)”,促使更多西部地区劳动力来甬择业。
构建各民族群众理想家园
积极营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不断提升各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梅堰社区成立于2006年,是宁波市首个外来人口居住的社区,现有各族居民700余人。为了让各族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加强各族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红石榴家园”应运而生。“红石榴家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构建各民族居民“共建、共享、共融”的理想家园为目标,通过“连心”“同心”“真心”三大举措,打造“立足梅堰、面向园区、辐射北郊”的民族工作品牌,促进各族居民和谐共融,探索推进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社区样板。
架起各民族团结共融的连心桥。针对居住的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社区向每一位居民发放“红石榴联系卡”,帮助各族居民解决子女上学、法律援助、权益保障等困难,并积极争取甬江街道和工业园区的支持,开设职业培训课程,帮助各族居民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同时每年组织举办“天南地北梅堰人”年夜饭、“我在宁波过年挺好的”、暑期小候鸟等活动,不断增进各族居民之间的情感,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绘制各民族团结共融的同心圆。积极发挥居民的事情居民协商自治的作用,带动各族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在疫情防控、文明创建、抗台防汛中,都能看到“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的身影,真正实现了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红石榴家园”的各族居民在为宁波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也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红色集结”新甬江人献血团是“红石榴家园”居民自发组建的公益献血团队,从2014年成立至今,累计献血人数超1000人,献血总量达到54万毫升,被评为“宁波好人”。
石榴花开流水线 点亮十年共富梦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彰显社会担当,找准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拥有更坚韧的精神连接。
宁波恒帅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1年,主要从事车用微电机及以微电机为核心组件的汽车清洗泵、清洗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现有员工900余人。2012年,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劳务派遣在四川大凉山招收彝族员工,开启了延续至今的东西部协作之旅。10年来,已有550多名彝族年轻人来宁波恒帅股份有限公司就业。不仅实现了企业发展与个人致富的双赢,更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10年来,企业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培训和保障机制,让彝族员工留得住、融得入、过得好。如针对彝族员工语言沟通不畅的问题,企业一方面动员会说普通话的彝族员工作为翻译,另一方面在休息时间开设普通话教学班,帮助新来的员工解决语言障碍。企业还积极对接各类培训资源,开设就业技能培训班、业务爱好兴趣班、法律知识普及班等,在提高工作技能的基础上,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岗位、融入生活。10年来,企业员工工资也由最初的3000元涨到了现在的6000元,一年在甬工资相当于家乡5个人务农一年的收入。此外,企业通过开展各族职工联谊会、民族传统节日大家过、民族大团结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为彝族员工搭建才艺展示的平台,促进各民族职工交往交流交融。在每年彝历新年到来之际,企业会为彝族员工包机包车,确保员工往返安全,而彝族员工在春节期间也能够坚守岗位,缓解企业春节期间的用工短缺问题,保证流水线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