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杭州鼓楼
发布时间: 2023-03-23 16:01:08
古色古香的杭州鼓楼
李想
杭州鼓楼南接十五奎巷,北临大井巷,东迎中河路,西靠伍公山,是清河坊历史街区东南面的起始点。
鼓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杨坚平定国内叛乱之后,罢郡置州,始有杭州之名,而此地也被命名为新城戌。五代吴越时唐末藩镇割据,战乱频繁,出于军事和政治经济上的需要,吴越王钱镠多次拓展和营建杭州城,并在隋城基础上筑杭州罗城,周围七十里共建十座城门,就将新城戌改建为朝天门。元古代大德三年间(1299年),经重新修建,改朝天门为拱北楼,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弟弟赵孟颔还为此提出将拱北楼改名为镇海楼。明代正德年间,因日本没落武士和浪人经常侵略浙江沿海,威胁杭城,故于镇海楼置大钟1座,大小鼓9只,作为报警报时之用。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因火灾烧毁,浙闽总督胡宗宪为防御倭寇侵扰重建镇海楼。五年后建成,胡宗宪请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戏剧家徐文长(徐渭)撰写《镇海楼记》。
徐文长挥毫写成《镇海楼记》,胡宗宪看后大喜,听说徐文长家中还没有好的房子,即赏给他纹银220两。这篇《镇海楼记》全篇只有647个字,也就是说他一个字的稿费是白银三钱四分,按当时江南米价在每石8钱左右,一钱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40元,那他一个字的稿费就折合人民币136元。
徐文长拿着这些银子,后来在绍兴府东南城郊买了一套二手别墅。这所别墅占地10亩,建房22间,有一个超大的院子,外面用篱笆围着,里面种了几十棵果树,大门口栽了几十竿竹子,还挖了两口池塘,用来养鱼、种荷花。什么时候来了客人,徐文长就撒网捕鱼,亲自下厨烹制,然后就着果树上结的果子下酒,喝醉了,就在院子里唱歌,非常潇洒。因为是用稿费买的,所以徐文长为这所别墅取名叫“酬字堂”,这个“酬”字,既有稿酬的意思,也有酬谢胡宗宪的意思。而徐文长写《镇海楼记》,则立碑于鼓楼,后来就成了文物。
杭州鼓楼历经战火和风雨的侵蚀,本已破烂不堪了。没想到1970年刚过三伏酷暑,突然来了一批民工,他们手拿钢钎、铁镐等工具,开始拆除鼓楼。只见城楼上灰雾弥漫,一声轰鸣后,爬满青苔的城砖被打落地面,灰黄色的土倾泻一地,鼓楼瞬间成了断壁废墟。据史料记载:“当时的3路公交车从北往南走鼓楼门洞,是单行线;从南往北走的是东面的靠近中河的路,那条路可以加宽,鼓楼完全可以不拆,连中山南路两旁的老房子都能保存下来。”这非常令人遗憾。
2001年下半年,杭州市为创建“文化名城”,市委、市政府领导意识到鼓楼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在认真调查和听取建筑学家与历史文化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后,经研究决定拨出资金、抽调力量,复建鼓楼,并将其列为杭州市2001年重点工程之一。杭州市上城区委、区政府在实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工程的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经过10个月的建设,鼓楼于2002年6月初正式复建成功,呈现在市民面前的鼓楼,造型和重建前的基本一致。
重建后的鼓楼,单体占地面积86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6平方米,高19.47米,其中,城基内展览厅260平方米。鼓楼还是一座体现明代汉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采用五开间,二重檐歇山顶风格,木斗拱装饰。屋面仿古结构,黑色亚光琉璃瓦,古门窗。城墙为复制原城墙,墙体为清水墙。从鼓楼逐层信步上楼,城墙上两枚火炮时刻准备着对准城门外,3个垛口间立一身披盔甲的人像,从城楼下仰观栩栩如生。绕至主楼后方,嵌在山边的石壁上还清晰可见徐文长当年写的《镇海楼记》,其字迹苍劲有力,依稀还能感受到作者奋力书写时的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