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共赢的乡村实践

——浙江交出“万企兴万村”优秀答卷

发布时间: 2023-03-23 15:39:51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共富共赢的乡村实践

——浙江交出“万企兴万村”优秀答卷

秦边

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最短的短板也还是在农村。2021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4,比上年缩小0.02,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多增加300元左右。这是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第九年呈缩小态势。但是,浙江有26个山区县和6个海岛县,他们的土地面积占浙江的45%,而GDP总量只占9.65%,可见在浙江,要实现区域和城乡均衡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2021年12月,《浙江省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意见》出台,意见规定以接续开展东西部协作“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省内乡村振兴“千企结千村”行动,开展浙商“回报家乡”专项行动为主要内容,引导浙商综合采取产业帮扶、消费帮扶、人才帮扶、就业帮扶、公益帮扶等形式,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号角吹响,广大民营企业家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根据省工商联初步统计,目前共有2409家民营企业(商会)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与村建立结对关系,其中省内结对1331个,与四川结对1078个。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能够把更多的就业岗位留给农民,把先进技术模式、现代生产要素引入乡村,把市场经济意识、先进管理理念带到乡村。”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进村

早上8时,临海市永丰镇凤凰桥村里,从设在村办公楼架空层的加工点里传来机杼声:几十台缝纫机正开足马力,一面面深灰色的遮阳伞布,在农妇们的劳作中逐渐成型。机杼声后,是有着430多名会员的临海市总商会为凤凰桥村量身定制的“输血+造血”方案。

当地人说,其实早在2016年“万企帮万村”行动开始时,台州就开始村企结对,鼓励一批民营企业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行动广受好评。但问题随之而来:由一家企业结对一个村的习惯做法,往往面临力量薄弱、资源不足、精力有限等难题。一旦企业自身遭遇经营困难,帮扶项目就往往面临“烂尾”。

以凤凰桥村为例,这个位于台州西部山区的纯农业村,村里底子薄、资源禀赋差。临海市工商联(总商会)通过多次走访调研和头脑风暴,针对凤凰桥村缺乏启动资金、生产设备、专业管理人员的难点,大家决定三措并举:一送资源,商会向村里捐赠了35台价值16.5万元的缝纫机,再将村里空闲场地利用起来作为缝纫加工点;二送渠道,商会执委企业协成工艺品公司与加工点开展长期合作,把缝纫业务送到村里;三送技术,请来能人承包加工点,每年向村集体上缴承包款。

“商会这方面的资源多,我们不缺活干,大家每天都有钱赚。”从正式结对到现在,承包人胡彩英一直处在“愉快的忙碌”中。按照与村里的约定,她每年只需上交村集体10万元场地租金。 

项目给村集体带来租金,更为村民增加了务工收入。“我刚刚学了两个多月,现在一天能挣上百元。”40岁出头的马桂芳满脸笑容,手上的缝纫机一刻不停,“我要在家照顾小孩,不能出去打工。以前没事做,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在加工点工作的24名员工,都是像马桂芳这样的“留守妇女”。

“在新一轮‘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我们引导106家商会结对111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台州市工商联副主席鞠江介绍,去年7月,台州市工商联实施“百家商会兴百村”专项行动,以商会为基本单元助力结对帮扶。

商会资源多、能力强,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的帮扶更给力。台州共有280多家商会,“百家”就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一的商会参与。鞠江坦言,行动推出前,大家心里没有底,没想到各家商会都非常积极,“百家”目标迅速达成。目前,台州市已经有60个村落实了帮扶项目,项目总资金6.37亿元。近期,台州市工商联对商会结对村进行了一次满意度调查,“较满意”以上占98.2%。

其实早些年就有商会、企业试水抱团、联手帮扶乡村。2018年11月,平湖市总商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优质本土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抱团组建了平湖市湖田贸易有限公司。在市工商联等部门的牵头带动下,公司与青田15个经济薄弱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启了与青田“山海协作”的一个奋进篇章。从2018年11月开始到2021年7月,实现销售额近440万元,公司将获取的经营性收入返赠青田15个经济薄弱村,2019年至2020年共向青田结对村返赠消薄款105万元,既让农民持续增收,又让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

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已大不相同。“原来是脱贫攻坚为主,现在以共同富裕为主;原本是个体帮个体,现在是集体兴集体。”省工商联社会服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帮扶“输血”到产业“造血”再到村企共赢

“‘万企兴万村’的主体是企业,不是政府。”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轶清认为,新一轮的村企结对,关键是要形成长期的、可闭环的机制和制度,发展契合每一个村独特需求的产业。在这过程中,民营企业的力量真正实现了市场化驱动,同时也为他们下乡投资、挖掘项目创造了契机。如果说村企结对的1.0版是企业为乡村“输血”,2.0版是企业给乡村“造血”,那到了3.0版就是要实现村企的共赢。在这方面,浙江极具优势。大批浙江民营企业发端于乡镇,大批浙江民营企业家从农村走出来,他们有实力、有眼光、也有情怀再回到农村去——现在的乡村,为民企提供了再次创业的广阔舞台。

农户之所以需要企业帮扶,主要因为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帮扶乡村,实质上是信息帮扶。一种典型的村企共赢模式是用数字技术消除农户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户可以和企业平起平坐,真正结成“命运共同体”。浙江宗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龙游飞鸡”就是这样一个项目。公司利用数字化平台,打通企业与村集体、养殖户共同管理的壁垒,打造一支“命运共同体”的养殖队伍,推动“飞鸡”养殖标准化、养殖效果最优化,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创收、养殖户增收、企业盈利的共赢局面,推进了共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多维度打造全国数字农业产业新模式。

近年来,浙江一些乡镇集资办公司,建设“削薄”项目,但苦于没有经营人才,回归的民营企业家正好补了这个缺,这也是一种双赢。2019年,安吉县天子湖镇20个村成立“强村公司”,投资2000万元打造了当时全国最长的玻璃栈道漂流。新乡贤吴青云望着在建的玻璃滑道如一条长龙在青山间腾起,心里涌起了返乡创业的念头。“这里的环境优势得天独厚,但如果只是打造这条滑道,业态单一、配套脱节,没有专业的运营团队,就很难长久。”吴青云想做的和乡村缺的不谋而合。在他的积极推动下,荣耀天空之城项目落户受荣村,预计总投资5.6亿元。2021年夏天,水上乐园正式开业,高山玻璃栈道漂流、阳光沙滩摩天轮,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运营推广,这里变成了“安吉小三亚”,多的时候每天五六千游客前来游玩打卡,“强村公司”的投资收益也有了保障。

荣耀天空之城并非个案,更多民营企业正加大在乡村的投资。在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生产出口竹签和户外竹木地板的绍兴华瀛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厂房二期,日前已完成主体施工。“按照新厂的产能,我们每天需要200吨原材料。”总经理金吉生指着窗外绿油油的毛竹山,“这些就是我们的原材料”。金吉生说,此前由于企业没有建设毛竹的预处理设施,原材料都从外地购买。“去年原材料供应特别紧张,我们的生产受到波及。在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的号召下,我们决定加大投资新建厂房、上马预处理设施,实现原材料就近取材。”去年10月,他们跟周边8个村级合作社签订协议,3个月内收购3000多吨毛竹,村民增收160万元。金吉生估计,今年能收购4万吨毛竹,竹农预计能增收2000多万元。

从持续“空降”到开始“内生”

乡村振兴最重要和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人才。过去,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大量高素质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企业投资乡村,运作团队全部都来自“空降兵”;现在,随着乡村振兴深度推进,乡村经济开始出现三产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力,更多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岗位开始涌现。于是,乡村青年人才和新乡贤开始回流,企业和商会也开始帮扶人才“内生”,将乡村振兴的“外力”变为留得住的“内力”。

衢州市衢江区工商联以“在经济上有实力、在社会上有影响力、对农村事业有热情”为筛选标准,通过“企业所在商会”+“籍贯所在乡镇”联动的模式,创新打造“商会联系点+个人工作室”的乡贤回归新模式。首批建成“杭州商会联系点+舒中胜工作室”“北京商会联系点+刘劲工作室”“宁波商会联系点+陈斌工作室”等联系点。舒中胜作为高级记者、著名新闻评论员,为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导入300万的网络流量。陈斌作为赛伯乐基金创始合伙人兼总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硕士导师,不但引入赛智伯乐衢江子公司(预计每年将为衢江增加税收2000万元),同时返乡为衢江青年干部和民营企业家开授风险投资等领域课程,推进新生代企业家政治事业“双传承”。著名演员刘劲影视工作室落户举村乡洋西孪千年畲寨,迅速带动了当地民宿经济发展。

杭州市富阳区环山乡商会专门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基金,开设干部“加油站”,通过组织乡干部、村干部、部分村民等赴周边地区现场参观,学习先进工作经验,转变发展思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为厚植环山乡教育基础,还成立了教育基金,仅2021年教师节,就发出奖励金33.3万元,用实际行动激励辖区内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力量。

越是产业发达的村庄,人才需求越大,对于内生人才需求的呼声就越高。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自2018年与天能集团结对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新能源高端制造为龙头,配套服务产业协调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农村电商等第三产业有效衔接的特色产业体系。经济迅猛发展促进各种人才岗位喷涌。近几年,全村累计拥有本科学历人才301 名,10个村民中就有一位本科大学生。不少人学成归来扎根家乡。村里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成立数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分别与中欧商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继续教育学院合作,累计培训村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和一、二、三产业的各类专业技能人才5000多人次,给新川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发展关键是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一些有情怀的民营企业家并不止步于投钱建项目或培训技术员工。诸暨“米果果小镇”董事长陈照果最近“甩卖”了一家建材工厂,因为他要干一件大事:投资两亿元,扩建浙江米果果乡村振兴研修院,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准备建一幢新大楼,里面要有专家工作室、乡土专家交流室、专家指导实训室等,总面积4万平方米。争取年底建成。”当过老师的陈照果,要在研修院里教什么?他嘴里蹦出两个字:“理念!培养技术是其次,关键是科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理念。”陈照果指着小镇里的“天鹅湖”举例道:湖上养灰天鹅、湖底养珍珠蚌、水里养鱼虾,用的是立体农业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益的理念。“年轻人都去大城市打工了,因为大城市一年能挣更多钱,我要把他们吸引回来,教技术、教理念,培养三农人才。什么时候年轻人干农业年收入也和城市里差不多,农村才能真正走向共同富裕。”

杨轶清也认为,市场化定位、品牌、发展的意识和理念等,是民营企业最大的强项。结对企业家仅通过一次座谈会、一次考察的智力支持,乡村不能“解渴”。民营企业还要在人才和观念上,给结对村提供更深度的投入。“‘万企兴万村’,就是要搭建桥梁纽带,打通企业家的理念和想法落实到农村的通道,畅通各种中高层次人才回流农村的渠道。”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说。

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久久为功、扎实推进,既“慢不得”又“急不得”。下一步,全省工商联将继续发挥组织网络优势和民营企业资源优势,组织动员广大会员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

(部分资料由浙江省工商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