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青蓝接力”工程 助推民营经济发展

——以金华市为例

发布时间: 2023-03-23 15:36:00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深化“青蓝接力”工程 助推民营经济发展

——以金华市为例

金华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王志强

金华是百工之乡、市场大市,是浙江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金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金华市民营企业逐渐步入新老交替、代际传承的高峰,随着新生代企业家队伍日趋壮大,做好新老企业家“青蓝接力”工作具有事关长远的重要意义。

金华市民营企业家“青蓝接力”现状特征

民营企业家“新老接力”日显重要。据相关调查反映,金华全市“民企二代”已经接班的占31.9%,正在接班但尚未接班到位的占68.1%。特别是从永康、东阳等民营经济规模较大的县(市、区)来看,“新老接力”成为了重要发展课题,如永康市企业界反映,随着永康“50后”“60后”第一代企业家逐渐“退居幕后”,急需新生代企业家从老一辈企业家手中接过发展“接力棒”;东阳市企业界反映,近年来东阳民营企业逐渐迎来新老交替、代际传承的高峰,一大批“80后”“90后”新生代企业家陆续开始接班创业。

新生代企业家群体充满活力。一是文化程度较高,如金华市新一代创业者商会会员中96%具有大学以上学历;金东区新生代企业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5%,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占52%。二是年轻充满活力,如东阳市新生代企业家英才库首批纳入的74名新生代企业家平均年龄为37岁,企业涉及制造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浦江县新生代企业家“80后”“90后”占比达90.2%。三是有一定政治参与热情,部分优秀者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如兰溪市新生代企业家中中共党员占24.7%、共青团员占12.5%,还有7%加入了民主党派或被认定为无党派人士。

新生代企业家组织建设形成基础。金华市本级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金华市新一代创业者商会,首批会员有122名,现有会员161名,已成为金华市新生代企业家群体中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团体。同时,各县(市、区)积极推进当地新生代企业家组织建设,其中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浦江县、武义县5地成立了新生代企业家(创业者)商会;东阳市、义乌市2地成立了新生代企业家(创业创新人士)联谊会;永康市成立了创业青年联合会;磐安县成立了上海磐安青年联谊会。

市、县两级“青蓝接力”工程成效初显。目前金华市新生代企业家队伍逐渐壮大,正成长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兴力量。如金华市新一代创业者商会会员90%以上已进入企业管理高层,涉足房地产、纺织、机械、机电、商贸、网络、医药等20多个行业;婺城区新生代创业者商会50名会员中有9名被推选为婺城区工商联(总商会)执委以上班子成员;金东区现有新生代规上企业家70余名,占全区规上企业总数的1/6;东阳市新生代企业家在建筑、房地产、红木、影视等东阳支柱产业领域十分活跃;浦江县加入新生代企业家组织的132家企业中,规上企业51家,规上培育企业12家,两项合计占比达47.7%。

近年来探索实施“青蓝接力工程”主要做法

注重建立健全“导师制”,引导交好“接力棒”。市、县两级在建立健全“导师制”、促进新老企业家“传帮带”方面积极创新探索。如市工商联聘请7位声望较高的企业家“一对多”担任“婺商青蓝接力工程”导师;永康市成立“匠心传承导师团”,聘请12名本土知名老一辈企业家“1+X收徒”;兰溪市“匠心传承导师”与12名新生代企业家结成“一对一”师徒关系;婺城区“师徒结对传帮带”、金东区青蓝沟通平台、武义县“壶山荟”论坛等均对新老企业家传承进行了有益探索。

注重创新培育载体,提升“新一代”综合素质。各地菜单式、实操化、高精专地设计学习培训活动,帮助“新一代”更快进入角色,提高综合能力。如东阳市依托“百舸学堂”为新生代企业家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30余场、轮训1400余人次;兰溪市协调新生代企业家商会与红狮集团、浙师大行知学院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新生代企业家企业经营能力培训;武义县依托行业协会、在外乡贤等平台,组织新生代企业家到金沙江创投、晶能光电等优秀企业的具体项目上挂职实操;磐安县、东阳市遴选优秀新生代企业家到重要经济部门挂职锻炼,收到了提升素质的效果。

注重组织阵地建设,搭好沟通交流平台。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商会组织,发挥好新生代企业家联谊组织作用,更好推动新生代企业家交流沟通、强化合作、凝聚力量,如磐安县通过建立新生代企业家联络秘书处,凝聚100多名新生代骨干力量,吸引多名在外企业家回磐投资。另一方面,创新建设活动阵地,满足“新一代”多样化交流和活动需求,如义乌统战之家“同心苑”为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开辟专门活动场所,保障组织活动有场所、有设施、有氛围;永康市依托市人才服务中心建立“传承驿站”活动阵地,经常性举办家族企业传承论坛,得到新老企业家好评。

注重推广经验做法,优化培育发展环境。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制度机制建设,着力保障“青蓝接力”工程的延续性。如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实施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培养工程”,提出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建立“创二代”挂职培养机制等有效载体,强调要“培养民营企业家后备军”;永康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永康市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引导工作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新生代企业家的教育培养。

“青蓝接力”工程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部分老企业家对接班人的培养路径还不够科学。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全市有近半数老一辈企业家在出现年龄、健康等问题后才仓促落实交接班工作,约2/3是在子女大学毕业甚至在外工作数年后才想方设法规划接班,导致企业出现新老交替偏晚、新人经验不足等“接不上”的问题。部分老企业家出于“感情上的不舍”,或是对年纪尚轻、资历尚浅的后辈“不太放心”,过多干预企业决策,同时现有企业管理层中留的“老人”过多,导致“新一代”在企业内部威望难以确立,存在实际掌控力偏弱的问题。

部分新生代接班的意愿不强或能力不足。调研发现,有些企业家子女表示不愿意接班,他们有的是对父辈所从事的产业不感兴趣,更倾向于在自身所学专业领域发展;有的是对小城市现有能级下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不满意,不愿意返乡定居发展。比如一位从事塑料行业的企业家表示子女嫌弃家族企业工作环境,一直留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发展。而志在接班的新生代中,有的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生产管理实战经验不足、行业脉络把握不准等问题。

新老企业家及新生代企业家间沟通交流还不够顺畅。有的新生代企业家反映,老一辈企业家热衷于参加企业家协会活动,但方式上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时间和身体上投入很大,他们年轻一辈不喜欢也融入不进去;年轻一代企业家更喜欢符合自己年龄段和有新意的交流方式,而相关组织的吸引力参差不齐,导致现有条件下新一代企业家、新老企业家以及新生代企业家之间均不同程度存在交流方式单一、有效交流平台缺失、经验传承不够充分等问题。

政府服务资源供给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增强。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有的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等团体经费充足、组织活跃,而有的资金保障不强、活跃度不高、作用发挥不够,需要市级层面强化资源整合,市、县联动抓好服务资源供给工作。此外,调研中还发现新生代企业家对于数字化改革比较关注,转型升级意愿更强,如实地走访的新生代企业家均已着手投入资金对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但他们也普遍谈到本地相关专业培养机制以及高层次人才欠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深化金华市民营企业家

“青蓝接力”工程的对策建议

强化组织引导,充分发挥老一辈企业家“传帮带”作用。注重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切实帮助老一辈企业家“交好班”。一是深化传承导师制,进一步用好“匠心传承导师团”等载体,组织老一辈婺商通过言传身教、现身说法,指导新生代企业家在企业经营中少走弯路。二是引导老一辈婺商科学推进企业传承,制定“传、帮、带”交接规划;针对有的“民企二代”不愿意或没能力接手家族企业的实际,鼓励老一辈企业家解放思想,尝试聘请职业经理人团队、设立家族信托基金等传承方式。三是用好商会、行业协会等平台,探索建立民营经济传承协会等专门机构,组织面临传承问题的老一辈企业家在经验交流中提升传承质效。

加强教育培养,全面提升新生代企业家“接棒”能力。一是把新生代企业家的教育培训纳入全市人才工作的整体规划,统筹在金高校培训资源,对全市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企业家有计划、有重点、分批次加以系统培训。二是更好发挥金华市民营经济学院(企业家学院)等平台作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著名企业成功人士授课,为新生代企业家“接班”中反映的实际问题解疑释惑。三是建立健全“创二代”挂职培养机制,定期遴选优秀年轻经营者到涉企机关部门挂职锻炼,与党政干部一起参加进修班、年轻干部培训班等学习培训,开拓视野,增强本领。

搭好对话平台,进一步畅通有关各方交流渠道。一是加强新老企业家对话交流,推广武义县“壶山荟”论坛等新形式新做法,建立新老企业家沟通对话机制,促进新老企业家代际交流。二是加强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交友,统筹义乌、永康新生代企业家组织和其他县(市、区)组织的互动联系、资源共享,同时发挥好新联会、留联会等统战团体联谊沟通作用,提升活动“含金量”,增强吸引力。三是加强政企沟通对接,通过召开书记市长“面对面”、民营经济人士“圆桌会议”等方式,邀请市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与新生代企业家对话交流,指导新生代企业家正向、积极处理与党委政府的关系。

注重数字化引领,提升新生代企业整体竞争力。一是增强其数字理念,打造更多具有数字化思维、话语体系鲜活的新生代企业家线上学习平台,提升其数字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营能力。二是加快数字化人才引进,通过用好“揭榜挂帅”“智联金华”等引才平台,架起在数字化转型、新生代企业和人才引进之间常态化的沟通桥梁。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万”行动,支持新生代企业深度推进“两化融合”,助推新生代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

深化关心关爱,为新生代企业家成长创造更好条件。一是加强联系服务,深入落实市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制度,推动更多新生代企业家纳入党政领导联系对象。二是健全工作机制,结合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总结提炼市内外经验做法,从市级层面出台指导性政策文件,完善“青蓝接力”顶层设计。三是深化政治关爱,对于政治素质较好并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新生代企业家,加强“两代表一委员”及工商联执常委等政治安排,引领全社会更加关心、支持新生代企业家,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新生代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