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雪野:诗意的点灯人

发布时间: 2023-03-22 15:16:22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新乡贤雪野:诗意的点灯人

宁海县委统战部

2018年,作为第一批“艺术家驻村”代表,雪野带着他多年的儿童诗写作和教学的全部“身家”—— 30年收集、整理的3000件近乎文物的名家签名本、珍贵出版物、诗人手稿信函等资料,在家乡成立了“儿童诗研究中心”,进行诗歌创作,开展公益培训,并连续举办三届全国(盖苍山)童诗节,让儿童诗浸润乡村孩子们的心灵,为中国童诗的写作、教学、出版的进步与拓展提供强大助力。目前,雪野已为全国20万余名师生授课。

“童诗田野课程”在故乡落地开花

春日,你恰好走在宁海县力洋孔村,说不定就会遇上这样的一位伯伯和三四个孩子,他们围坐在古村中心广场——孔子塑像前的一湾水塘,也就会恰好听到这样的对话。“雪野老师,我看到啦!微风吹过,柳树好像伸出千万只手,摸着鱼儿,抱着鱼儿。”倪艺宁小朋友看着池边的柳树,兴奋地说。“还不止呢!雪老师,那边的蜻蜓在叶子上飞来飞去,好像老师在讲课。”叶宸冰同学得意地发言,“可是这些鱼儿不怎么听话,只顾自己捉迷藏。”  叶欣怡缓缓地说:“中午的太阳太舒服了。雪野老师,您看紫堇花都忍不住打哈欠想睡觉了,但很多花还是很兴奋。风儿老师跑来跑去地检查,太忙啦。”

也许大家对“雪野”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说到儿童诗,提到那位用“田野诗歌课堂”点亮孩子童年的诗人,不禁也会发出“原来是他”的感慨。这些年来,雪野一直奉行文学教育必须根植于生活土壤的理念,通过一次次的体验,让孩子自然吐露诗的语言。

雪野在力洋古村落地“田野诗歌课堂”,力洋镇中心小学、浙江平湖实验小学等校的孩子们蜂拥而至。他们一起爬上高高的盖苍山,去看一株草的成长,去感受一朵花的盛开。他们在风里奔跑,寻找拥抱;他们躺在草里,和花笑语;他们聆听大地的心跳,触摸山崖的脉搏。一次次的亲近,一次次的对话,孩子们感知、体察、享受到儿童诗带来的温暖与滋润。曾经有一回:短短5天时间,孩子们“疯狂地”为古村和大山创作了360多首作品,有37首发表于《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儿童》 《少年诗刊》等报刊。平日里,雪野还带着儿童诗走进宁海所有的幼儿园和小学课堂,孩子们的诗作汩汩而出,已经创作和录播了数百首。

以文学的态度生活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古镇力洋已逾千年,东西向为热闹的力洋街,南北一条细长的连科路。与主街的热闹不同,拐入连科路,一切便变得宁静。村口古墙有“中国童诗村”彩色堆塑字样,下边有一组熊的雕像:熊爸熊妈和熊娃。再沿路前行,路渐窄,而后又豁然开朗。

在不起眼的拐角,一家门口摆着柴烧茶炉的小店,里面的货柜也是旧旧的,轻轻诉说着它的历史。脚下的泥地被经年来无数人走过,竟泛着亮头,显得坚硬而踏实。

前行百米,路的左边有一石库门,大红春联还未褪色。进入,一小段宅中小道,推开虚掩的双扇木门,就来到了一处小小庭院。春日的阳光缓缓落在古朴的墙头,鸟儿清脆的低语交相呼应,一派静谧而热闹的景象。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雪野老师就定居在这一片“诗意的空间”——崇文讲堂。

大隐隐于市,闹中取静的居住环境。雪野在现代的喧哗中找到了一方与历史、自然共奏和鸣的天地。这种生活态度与他的文学态度如出一辙,矛盾又统一。他说“写诗可不是坐端正了,本子摊开了,笔拿好了才能开始的,生活处处是诗意。”在雪野的书桌上,你会有一个重大的发现,笔筒里插着一沓手稿。取来细看,你尤其惊讶:他的作品就写在飞机票、酒店便签、动车的清洁袋上。他指着一张汽车票收据的背后:这就是去年获得谢璞儿童文学奖的作品。

抓得住生活,留得住诗心,这样的生活态度,就是文学的样子。

“点灯之约”浸润孩子的心

点灯,绝不仅仅是点亮那盏照明的灯,更是用多种形式去点亮心中的文学之灯、精神之灯。

入驻古村,雪野跟力洋的孩子们就有了一个“点灯之约”——“只要你来敲门,我就为你点灯。”这几年,崇文讲堂上铜质的门环不知被孩子们叩响了多少回。

上周末,就有一位六年级的小朋友来敲门。他带着一脸的烦恼,能用诗来驱散吗?雪野与他分享了刚刚发生的“诗故事”:“前些天,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院中的红梅树,花瓣落了一地,扫也扫不尽,真让人心烦。扫花瓣的间隙,我蹲下低头,发现了一只、两只、三只……一大群的蚂蚁。它们穿梭在花瓣间,这是要干嘛?这样子多像你们的郊游!我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些花瓣是他们扛起的旗子啊!’一首《花瓣旗子》就写好了,你来看看。”

“人的一辈子可以不写诗,但不能丢了诗心,不能丢了诗性。”雪野经常跟“点灯之约”的朋友们这样说。这些朋友中有不少慕名而来的访学者,或者在这一方小天地里,或者趁着阳光正好,雪野带着他们到古村中转转,或者行到盖苍山下访桃花溪、力洋孔村……

不仅仅是开门“诗迎”,雪野也经常定期到力洋中心小学上门“送诗”。在教学中,雪野弯下腰,低下头,耳朵紧紧地贴着孩子,用微笑暖暖地赏识孩子。他说,儿童诗教学,从不要求人人会写诗,但要尽可能让孩子感知、体察、享受诗带来的温暖与滋润,这也正是他的“田野诗歌课堂”充满魅力的秘诀,通过涓涓细流,慢慢浸润。

雪野还编写了《童诗三十讲》 《童话三十讲》 《我的童诗童话生活》等课程,借助网课给全国各地的大小朋友带去诗歌的美。2021年,他的网课有近15万的点击。他创设的“今晚童诗约”网络平台已发布作品1500多首,为全球华人提供最新的优秀儿童诗作品。力洋小学的孩子们常常通过录制童诗音频,将原创的童诗,传播到世界有华文的地方,让山沟沟里的力洋古村借此与世界相连。

雪野一直坚信,星星点点的灯光能够汇聚成一片光明,照亮诗歌前行的道路。

“十年之约”谋“诗意”发展

“文化振兴需要以教育振兴为先导,只有让人有欣赏美的能力了,艺术的美丽才能为人所知晓。”在小院,雪野设置了崇文斋、崇文讲堂、现代儿童文学史展厅、崇文童书角等多个功能区,成立了“儿童诗研究中心”。他把自己在儿童诗创作、出版、教学、研究等领域的资料统统摆放了出来,向所有人开放。

2019年秋日,在雪野的发起下,首届“盖苍山”童诗节正式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诗人、作家、教授及诗教代表400人前来力洋古村交流、讲座。第二届(2020年)、第三届(2021年)“盖苍山”童诗节则另辟蹊径,将孩子从线下引至线上,平均每届两万余名儿童诗写作和教学研究者通过云端直播参与活动。童诗节的重要项目——“盖苍山杯”全国校园儿童诗创作大赛已经举办三届。每届都吸引5000多名参赛者,千万首童诗从全国各地汇到一起,孩子们的童心在纸上、云端闪耀。

正是连年“盖苍山”童诗节的顺利开展,让雪野萌发了更大的想法:组建“乡建文化团队”,招募培养文艺新人才,打造“盖苍山”精品文化品牌。他邀请到摄影新秀,布置“盖苍山”摄影主题,一年后在县城推出摄影展,反映家乡山水风光、人文风俗的照片在“甬派”获得16万次的浏览,《宁波晚报》开辟专版刊登优秀照片。他约请作曲家前来,亲自作词,完成儿童歌曲《童诗班的孩子》。他借助自己民盟盟员的资源,让民盟宁波美术院的创作基地落地力洋,为这篇土地绘就一幅幅画卷。他说,给我十年,让家乡“盖苍山”被赋予更多的可能。

三年来,“周末,到力洋听童诗”渐成气候。行走在力洋古村,500米青石板、细软石铺就的古巷的墙上就有一本本打开的诗集,扫描画幅角落的二维码,你就可以“听孩子的声音,听世界经典,听如何生活。”这条“童诗之路”自力洋开始,已经在浙江平湖、江苏盛泽、湖北十堰、陕西榆林“续接”。祖国的版图上,诗教的地方,都有一条“童诗之路”。

雪野说:“从幼儿园里大班的孩子到初中三年级学生,纵跨十个年段,我给他们都备好童诗课。”不同的听众,不同的儿童诗,让儿童诗浸润乡村孩子们的心灵。“我们只要把这件事情坚持做十年,借助诗歌、童话等经典文本,真正去改变一个人。我们要让乡村孩子的眼睛里充满文化自信、国学自信。什么是真正的富有?当然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