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观的科学维度和实践品格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8-29 08:53:19    来源: 《浙江日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所具有的人民性。贯穿于这一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存死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了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表述生动地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它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人民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历史观上,遵循人民创造历史的客观规律,坚信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在价值观上,坚持人民立场,坚守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实践举措上,主张千方百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在党的建设上,主张密切联系群众,反腐倡廉,避免“塔西佗陷阱”。这一人民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它体现了价值立场、科学维度和实践品格的高度统一。

一、从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性质宗旨和鲜明本色的角度阐明人民立场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019年3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意大利众议院同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菲科问道:“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总书记深沉而饱含激情地回答:“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种深厚的人民情怀,蕴含了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刻的群众史观,生动地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

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要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是如何坚持人民立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何回答历史创造者问题、阐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立场的。简言之,正因为在理论和实践中始终坚持了人民立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才如鱼得水、不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心中扎根并实现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取得巨大成就并充满活力。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它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雄辩地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人民群众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坚持人民立场,就要时刻关心广大基层的老百姓,关心普通的市民、农民、农民工、工人和战士,特别是贫困的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总是装着他们,他走遍祖国山山水水,看望都市社区和边远农村的群众,慰问军营哨所的普通士兵,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谋幸福,践行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坚持在科学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根本利益

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定的人民立场是以科学认识为基础的。习近平人民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在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总结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人民观不仅饱含人民情怀,而且蕴含了对人民作用和人民利益的深刻科学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群众史观,它坚持把人民群众及其历史作用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中来考察,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历史唯物主义透过历史的表象,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深处。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来体现的,是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联系在一起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了历史发展的结局。正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得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等重要论断。

习近平人民观是在科学地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中形成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是在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打江山和守江山的历史中铸就的。在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构成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在抗日战争中,我们党依靠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解放战争中,我们党和人民军队靠老百姓推小车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靠老百姓划小船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依靠亿万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是我们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的法宝。离开或背离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曾经借用古训说明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他指出,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们在贞观年间总结隋炀帝亡国的教训时说,治理国家“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古代封建统治者尚能认识到存养百姓的重要性,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带领人民续写改革新篇章,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习近平人民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张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统一起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就是要“以百姓心为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另一方面,主张把社会发展理念与人民群众利益统一起来。发展的目标不是物,不是GDP,而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发展理念与人民群众利益结合方面,习近平人民观突出体现在新发展理念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中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落脚到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获得改革与发展的实惠,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表明,社会发展的重心是要通过系统和整体地抓发展与改革来更好地解决制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瓶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当作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三、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在具体行动上的实践品格

习近平人民观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体现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种体现在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中的实践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理念和制度原则,它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大到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小到便民服务窗口的设立和运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和社会各行业都要为老百姓办实事。

其二,脱贫攻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时代实践发展的具体要求,消灭贫困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的贫困短板问题,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党动员、全国动员打好脱贫攻坚战役,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14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这既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重大成就,也是对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

其三,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本质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全体人民在社会财富和机会权利上的共享和公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然,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同时,这项工作也不能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是大多数人的富裕、共同富裕是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等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其四,密切联系群众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建设上的根本要求。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在他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中央政治局强调要下大决心改进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持群众观点,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要在行动中真正做到坚持群众观点,就必须抓住三点:一要关心群众利益,二要尊重群众实践,三要学习群众智慧。只有真正树牢群众观点,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真正做到关心群众利益、尊重群众实践、学习群众智慧,才有可能逐渐消除“四风”,并从根本上改进工作作风,才有可能逐渐消除贪污腐败,并从根本上净化政治生态。

习近平人民观中所蕴含的坚定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科学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实践品格,彼此间是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

【郝立新:特约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