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寺院建设打造宗教中国化实践样本

发布时间: 2022-02-28 11:47:23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以生态寺院建设打造宗教中国化实践样本

湖州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

湖州市五大宗教齐全,共有合法开放的宗教场所327处,其中佛教场所145处,占44.3%。近年来,湖州始终坚持宗教中国化和宗教工作法治化方向,围绕建筑、环境、活动和理念“四个生态化”,首创制定《生态寺院建设规范》地方标准,以“三个坚持”创新开展生态寺院建设,为宗教中国化提供了鲜活案例。

坚持“两山”引领,制定生态建设标准。一是聚焦生态锚定工作方向。深刻把握“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内涵,将生态寺院建设纳入到宗教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范畴,积极寻求宗教中国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路径,持续激发佛教生态文化特质优势,把生态理念融入场所建设、场所管理、法务活动等各项工作中,切实推动宗教中国化在基层实践的新进程。二是多方协同强化顶层设计。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牵头规划、住建、生态等多个职能部门,通过联合调研、部门协商等方式,按照“一年定框架,二年立标准,三年编规划,五年见成效”的建设思路,制定出台《生态寺院建设实施意见》,创新制定“生态三线”建设范围,梳理20余项生态寺院建设正反清单,绘制生态寺院建设蓝图。三是因地制宜推进标准试点。自觉扛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政治担当,2019年起,在安吉县试点生态寺院建设,探索开展生态寺院建设地方标准制定工作,经省级专家组评审,确定以建筑生态化、环境生态化、活动生态化和理念生态化“四个生态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寺院建设规范》地方标准,明确了8章4项22条19个量化指标的建设标准。

坚持“标杆”先行,推进“四个生态化”。一是推进建筑生态化,着力打造美丽寺院。严格遵守城乡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推动场所建筑承载生态之美,融入自然。如安吉灵峰讲寺划定2380亩寺院山林“绿线”保护区,对古迹遗存等进行保护,完整保留古庵遗址7处,古井、石池、塔林5处,宋元朝生活遗迹11处,将山林植入寺院环境,充分展现绿水、青山、幽静、典雅等生态特征。二是推进环境生态化,着力优化设施建设。加强场所环保设施建设,完善场所垃圾分类管理规章制度,推动美化生态环境与依法管理有机融合。引进厨余垃圾生化处理系统,实现厨余垃圾不出寺院目标;推进建筑垃圾定点堆放,推动建筑垃圾二次利用于土方回填和道路硬化;实行生活垃圾三级分类处理,对危废垃圾开展定向委托处理。三是推进活动生态化,着力维持清净庄严。推行文明敬香、鲜花礼佛,推动清净法事活动生态化。2014年起,全市推行文明敬香“一免三禁止”行动,即免费赠送三支清香,禁止燃烧高香、大香和劣质蜡烛。连续十年举办“绿水青山・和谐共生”太湖流域生态护生公益活动,如2021年,市佛教协会联合苏州弘化慈善基金会在湖州月亮广场举办太湖公益放生活动,放入食藻鱼苗60万尾。四是推进理念生态化,着力强化人文环境。坚持宣传教育引导多点发力,通过成立“生态寺院”宣讲团、创建宗教活动场所普法教育基地、开展生态理念培训等方式,广泛传播生态理念,提升践行“两山”理念的自觉性。举办“高峰六人辩”“佛教文化大讲坛”等活动,教育引导僧尼发扬环保理念,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当好生态文明建设践行者、宣讲员。

坚持“窗口”标准,打造特色品牌。一是探索创新铸样板。编制全市145家佛教活动场所《生态寺院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2020-2035),建成灵峰寺、法华寺、铁佛寺、寿圣寺、永欣寺等一批生态寺院建设样板,打造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州样板”。二是迭代升级提标准。2020年,在省民宗委、省佛协的大力指导支持下,对场所建设、寺院管理、培育生态理念等建设标准进行修订,推动《生态寺院建设与管理规范》上升为省级团体标准并在全省推广,为全省生态寺院建设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量化、可操作的生态寺院建设规范。三是重大活动树品牌。先后承办2019中国・安吉生态寺院建设论坛、2020长三角生态寺院建设现场会,启动长三角地区生态寺院建设联合倡议,以生态寺院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中国化湖州实践品牌获得广泛认可。有关做法写进《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佛教的智慧与力量》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