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五泄乡贤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发布时间: 2022-02-28 11:11:48
诸暨市五泄乡贤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诸暨市委统战部
近年来,诸暨市五泄镇以乡情为纽带、以项目为支撑、以文化为引领,积极引导广大新乡贤助力家乡建设。在众多新乡贤的努力下,一件件民生实事卓有成效,一个个回归项目落地开花,一笔笔爱心善款纷至沓来。
放下事业返乡当起领头雁
“鸢鸣莺歌檐下过,残云流霞窗里出。苍山日暮清冷夜,独有西皇云中住。”五泄镇西皇村地处偏远山区,村舍依山而建,分散在绿树丛中,被称为“云朵中的村落”,是浙江省传统古村落。
整洁宽阔的村道、清澈的溪流、美丽温馨的庭院……如今,走进西皇村,一幅美丽乡村的画面跃然眼前。从村民对村子发展规划难以达成共识,到“和美西皇”主题公园、栖墅精品民宿、“三乡”农创园、蒋坞溪整治、公交车候车亭等一批民生实事、经济项目相继完成,实现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这些是以杨新伟为典型代表的一批乡贤奉献和担当的成果。
杨新伟原本在上海从事建筑安装工作。作为一名乡贤,他一直心系家乡发展。2018年8月,他放下多年打拼的事业,返乡担任西皇村党总支负责人。“放下好端端的生意不做,一开始,家里人并不理解,后来看到村庄的变化,才渐渐转变想法并支持我。”杨新伟说。
西皇村由西青、横里两个自然村组成。“管理一个村子跟管理一家企业不一样,比想象中要更难些。”杨新伟坦言,刚上任时压力很大。村民各有想法,很多事情难以达成共识,要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一些村民存在误解,有时听几句骂声也在所难免。
上任后,杨新伟最重视的事情是村民关切的民生实事和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借着乡村振兴的契机,杨新伟带领村干部、村民使西皇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长2公里的蒋坞溪,是西皇村的母亲河,但几十年来一直没有疏浚。改造蒋坞溪,可以说是村民们的强烈愿望。杨新伟就迅速发动乡贤积极参与该项目建设,带领施工机械进场,疏滩、砌坎、修堤、造桥,并自发筹资筹劳参与整治。2019年上半年,村里开始实施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杨新伟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签订协议,积极与水务集团对接,让村民喝上放心水。
杨新伟的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在去年的村组织换届选举中,杨新伟以高票当选西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
传统古村落成新晋“网红村”
基础设施完善后,杨新伟利用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资源,积极探索“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新路子。2019年,他牵线乡贤共同出资成立诸暨市冬青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体运营“三乡”农创园,从事生态农业开发和观光、农技研究、技术推广、良种培育和销售。
去年国庆长假期间,“三乡”农创园从省农科院引进的油葵成片开放,吸引了市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几个停车场满满当当,私家车从村口排到了村中央的民宿,安徽、上海等地的旅游大巴也来了好几辆。”杨新伟估算,“十一”黄金周,村里每天都有上千名游客。
“别看我们村只有2300多人口,但在外乡贤有120多位,他们都很关心家乡的发展。”杨新伟说,2018年以来,西皇村创新“村两委会+乡贤参事会”社会治理模式,乡贤们计划总投资2500万元,共建13个经济发展和民生实事项目。
为扮靓乡村游第一站,西皇村乡贤杨光明牵头投资80万元将入村口建筑垃圾消纳场改造为“和美西皇”主题公园。杨新伟捐赠石材,杨绍江捐赠月季,杨群捐赠其他植物,又新增观景平台、透明秋千、灯带等设施,该公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随着西皇村农旅项目走上正轨,住宿、餐饮、康养等业态纷至沓来,西皇村也从“云中”走进了大众视野。西皇村不仅承办起了画展,还吸引了国家级油画家张万凌来村里开办油画工作室。如今,到西皇写生、摄影、文学创作的游客越来越多。这里俨然成为节假日游客爆满的“网红村”。
善借乡贤之力共建美丽家园
不止西皇村,五泄镇十四都村也充分弘扬乡贤文化,吸引了众多的乡贤能人反哺桑梓。他们带着人才、技术、资金等回归家乡,或捐资助学,或投资兴业,或热心公益,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用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乡贤在产业振兴、环境提升、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都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承涛介绍,十四都村有80余名乡贤,在乡贤携手努力下,村里的闲置资源被盘活,实现了“包袱”变财富。乡贤周生田回乡流转285亩荷花塘,并对其提升改造,发展农业旅游经济,每到六七月荷花盛开的季节,前来赏荷的游客、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实现周边百姓增收,也带动了周边一大批农家乐发展。
乡贤牵头引进的树女学堂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对古建筑麻车学堂及周边闲置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打造颇有特色的学堂培训及新型装配式民宿产品。2020年6月营业以来,民宿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并获评绍兴市优秀闲置农房激活项目。
十四都村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村内有较多的古建筑,乡贤们自发出资700余万元,修复耕读堂、佑启堂、光霁堂、颐吉堂、马鞍山古民居、麻车学堂、周氏宗祠等11处清代古建筑。同时,为了传承周氏文化,乡贤周仲钺、周水尧、周剑等捐资50余万元在周氏宗祠前浇筑了周敦颐汉白玉像,乡贤周松苗、周文駼等牵头编撰《藏绿周氏志》,并凝练了“崇孝悌、睦乡邻、重耕读、知礼仪、尚节俭、笃信诚、求自强、敢担当、贵廉明、远黄毒”十则家训。此外,乡贤们还大手笔捐款,充实村级关爱基金。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捐助50万元,设立教育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奖励十四都村成绩优异学子和困难学子;80岁的周仲钺先生在2019年春节认捐100万元(分5年捐赠,每年20万元),用于帮扶村内贫困人员。在推动移风易俗中,村中乡贤带头由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向简办红白事、带头做公益转变,涵养文明乡风。
近年来,五泄镇充分发挥在外乡贤的资源和优势,建立300余人组成的五泄乡贤库,让乡贤成为基层治理的第三种力量,形成了政府引导、乡贤参与、党员示范、群众响应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