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韵 流传千年
发布时间: 2022-02-28 11:03:25
太湖石韵 流传千年
王家年
明清时期,江南万商云集、富甲一方,衣锦还乡的官员多,便有了许多的古典园林。江南的园林,一派借天借地借水的巧妙组合,叠石、回廊、池水、奇树、幽径、静屋、匾额等景致,意境深远,曲径通幽,极为精致。再小的园林,山、池、桥、楼、阁、斋、舫、榭、廊、古树、翠竹竟一样不缺,并融洽有致。让人惊叹的假山,在一小块地上,竟能叠出盘山而上的石径、通幽而往的山洞、虬石而长的高树,令人叹服。
太湖石以造型取胜,最能体现赏石“瘦、皱、漏、秀”的审美观,是江南园林石山典型,各园林都有其身影,为历代奇石爱好者和文人论述最多的石种。白居易被称为我国赏石理论的创始人,他在名著《太湖石记》中写道:“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奇石是“天成缩景”。他还在《太湖石》中写道:“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便是他对太湖石奇美特色的绝妙写照。
太湖石是一种石灰岩,经湖水和地下水长期冲击浸蚀形成别致造型,以太湖水底中采掘者为最佳。因太湖及周边地区原为古海湾,作为沉积岩的石灰岩,大致形成于四亿年前。由波浪冲击和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气、土的溶蚀作用,才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具有“瘦、漏、空、透、丑”,极具美学和观赏价值的景观石。它产于太湖东、西洞庭山和太湖南岸的大、小玲珑山。白居易称:“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次之。”范成大说,上述两山“石色微黄而更奇古,一峰悉中空,洞穴十数,皆旁相通贯,故名玲珑”。
据《清异录》载,早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人开始赏玩太湖石。如东汉巨富、大将军梁冀的梁园、东晋顾辟疆的私人庭院中都置有大量奇峰异石。南朝建康同泰寺前有三块风景石,曾被朝廷赐以三品职衔,俗称“三品石”。隋唐时,玩石、赏石之风更是十分盛行,当时流行着:“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的说法。曾在唐文宗、唐武宗时期担任宰相的李德裕、牛僧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白居易就是在牛僧孺的府邸归仁里和南郭的别墅赏石后,写下了著名的《太湖石记》。其中提到牛僧孺日日“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因而被人称之为赏玩“太湖石”的第一人!当时一些达官贵人,除将一些体形较大的太湖石用于垒筑假山外,还特别选取一些“小而奇者”,作为案头清供。还以诗文颂之,使我国独有的“赏石文化”更具有人文色彩。
太湖石根据开采的位置,又可分为水、旱两种。唐朝诗人吴融在他所写的《太湖石歌》,就科学生动地阐述了太湖石的成因和水中开采的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明朝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水石》篇中说:“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又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两宋时期的“花石纲”和大造园林之风,更让“太湖石”的开发利用达到了极致。它也使太湖流域地区的园林建筑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据文献记载,“南宋以后,著名叠山师来自吴兴、苏州。吴兴称山匠,苏州称花园子,浙中又称为假山师或叠山师,扬州称石匠,上海《旧松江府志》称移山师,名称不一。”“太湖流域所叠山自成体系,宁、扬又自成一格”。据周密《癸辛杂识·吴兴园林记》载,当时仅湖州一地就建有园林三十六处,因其“园园有石”“园园有竹”,而成为江南园林的最大特色,当时著名的有叶梦得构建的“弁山石林”。历朝流寓湖州或在湖为官的人,在湖州写下了许多有关太湖石记述、文著、游记、诗词等。据载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与道士张秋泉真人交善,并对张所珍藏的太湖石盆景“水岱研山”十分倾倒,当他面对“千岩万壑来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的水石奇景之时,不由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咏小岱丘》一诗:“人间奇物不易得,一见大呼争摩挲。米公平生好奇石,大书深刻无差讹。”
古典园林的灵魂是叠石。那些太湖石叠就的假山、石屏、水池和那些令人充满想象的点缀石,没有一家古典园林是没有太湖叠石的。颐园的假山是张南垣叠的,他是出名的叠石家。清代公认的古典园林首屈一指的是无锡的寄畅园。把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寄畅园的园林设计和操作正是张南垣。难怪康熙、乾隆皇帝各6次南巡,都必到此园,乾隆皇帝还把寄畅园图纸要来,在北京仿造了个寄畅园,就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园林赏石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是与书法、绘画、诗词并存的特有文化。传承上看起来断断续续,只因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常受战争、自然灾害影响而被人们忽视。那些透、漏、瘦、皱的审美标准和形、质、色、纹的叠石要义,自宋代就开始形成了。
明嘉靖四十五年,著名小说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部分章节就是以小玲珑山、碧岩,西北白岘乡茅山村的洞山以及互通山的仙人洞、明洞、暗洞、朝天洞,二龙池等地的岩溶地貌和石林景观为背景而写成的,与广德的太极洞,宜兴的善卷洞、张公洞相邻,风景十分奇特。
园林赏石文化包括自然石鉴赏和人工叠石两种。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第七卷是宗教和赏石的合集;存世最早的包括赏石、名玩在内的文物鉴赏专著《格古要论》是明初曹昭写的;中国最早一本汇集、分析自然石图谱的书《素园石谱》是明代林有麟所著;叠石专家张南垣名扬四海,各地造园都想请他,他出名的作品不仅有寄畅园,还有松江的“横云山庄”、嘉兴的“竹亭湖墅”、常熟钱谦益的“拂水山庄”、太仓王时敏的“乐郊园”、金坛的“豫园”等,由于他常跟董其昌等书画名人切磋画艺,所以他的作品总如一幅幅山水画,让人欣赏在一步一景、移步移景中……
不禁让人感慨,古典园林赏石文化就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并且与画同源。画景必有石,叠石必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