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重构 胜境再现

——乐清市知联会打造长三角文旅康养高地

发布时间: 2022-02-28 10:22:13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资源重构 胜境再现

——乐清市知联会打造长三角文旅康养高地

陈亦殊

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文化软实力愈发成为彰显地方特色、实现成功突围的重要支撑,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文旅产业更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风口。雁荡山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自古翘楚于华夏诸峰,完全可系统重构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以禅修文化赋能旅游发展,以全域改造重塑“康养胜境”,奋力打造文旅产业“重要窗口”新标杆,助推“共同富裕”。

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禀赋优势明显。雁荡山作为浙江“十大名山公园”,自然风光灵秀,森林资源丰富,特色物产丰富,景区移步换景,十分适合各年龄段特别是80后、90后等来体验休闲减压的慢生活。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首批“森林氧吧”和“中国最美森林景区”,公园内的空气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26000个以上,我国首个以森林康养为主题的专业性研究机构——中国林科院温州森林康养研究中心正落户于此。

二是文化资源丰富。雁荡山历代名僧辈出,古有惟谦、继南、子仪、全了、真歇了、士珪、无学祖元、古林清茂、信南、悲才等大德;近者有民国时期的华山法师、成国法师,到近代的芝峰法师、竺摩法师。他们追随圣者足迹,于佛教丛林参学,成为饱学的三藏法师。其中,禅师无学祖元1279年应邀东渡扶桑,是日本临济禅的奠基者,在日本佛教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竺摩法师二战后驻锡马来西亚近半个世纪,被称为“大马汉系佛教之父”。此外,弘一法师、谛闲法师、梦参长老、道慈法师、济群法师等高僧大德都与雁荡山有不解之缘。历代名人胜士纷至沓来,留下大量礼佛修禅的书画、散文、诗词、摩崖碑刻。如唐代高僧怀素,在雁荡山雪洞创作了草书《四十二章经》;北宋名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下《雁荡山》,称赞“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南宋“永嘉四灵”翁卷,在雁荡山写下《能仁寺》 《宝冠寺》 《石门庵》等;国学大师南怀瑾,多有表达对雁荡山的赞美和喜爱,并专门提出灵岩寺重建的若干大原则。

三是区位优势不断彰显。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温州作为辐射浙南闽东北赣东的区域中心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长三角地区作为世界上正在崛起的第六个大都市区,居住着近2亿人口,是我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该区域的消费目标群体对于养生和大健康的需求较大,他们追求有文化、高标准的品质旅游,蕴含着巨大的文旅需求。雁荡山地理位置紧靠长三角地区,与省内普陀山、天台山相互辉映,三者渊源颇深、文化同根。便利的交通也为雁荡山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存在问题

一是文化挖掘力度不够。近年来,雁荡山对佛教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日益重视,提出了发展“佛教名山”的口号,成功申报龙鼻洞为全国文保单位,但禅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融合发展的整体力度仍显不足,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品牌特色亮点,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难以向外进行推广和宣传。

二是旅游接待基础薄弱。国内发展禅修旅游往往有一种比较系统的发展模式,或于寺院自身场所内开展禅修活动,或依托寺院内在文化,在寺院周边另辟场地开展禅修活动,无论何种模式都需要一定的场所保障。从雁荡山实际看,一方面,现有寺院规模普遍不大,设施陈旧,无法满足游客进行养生、养心的禅文化体验需求。另一方面,缺乏融合“食、住、行”于一体的接待中心,无法全景呈现“禅”的意境和“修”的氛围,更谈不上“琴棋书画诗酒禅茶”各要素的深度融合,无法满足高端客户的消费需求。

三是文旅产品设计单一。发展集观光、朝觐、休闲、论坛、修疗度假于一体的主题型体验式复合旅游,需要从佛教文化中抽取精华思想运用到产品设计和服务理念当中,形成立体的佛禅文化氛围,全方位的满足游客旅游六要素需求。目前,雁荡山与禅修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基本是单一的景点观光,未充分向旅游、服务等领域拓展,对于禅修所蕴含的启迪智慧、平衡心理、修身养性等文化内涵也挖掘不够,始终无法打造吸引高端游客的爆款产品。

几点建议

聚焦规划扬优势。一要突出“千佛圣境”特色,依托现有的“名景、名僧、名寺、名人”资源,明确禅修旅游的发展格局、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做大寺院禅和自然禅,全力提升雁荡山禅修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与核心竞争力。二要强化资源融合,整合世界地质公园、天然夜景观光、夫妻文化、山水艺术写生、体育赛事举办、周边乡村游等特色资源,三要发挥地缘优势,联合普陀山、天台国清寺、温州江心寺等开发共同长游线,打造“观音文化”“山水诗路”等IP,打好提质、增量、扩容、联动的“组合拳”,提高曝光度和知名度,实现雁荡山禅修旅游从乐清——温州——省内(普陀、天台)——长三角形——全国乃至世界的辐射。四要深化“互联网+旅游”,利用大数据分析运用,系统构建禅修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等资源整合的机制框架,推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大众之间的信息融合共享、互联互通,细分细化旅游线路,设计导游电子图和手机APP,打造游客流动态监测系统,全方位展开智慧化的精准营销,构建和谐有序的智慧旅游产业生态链。

聚焦项目提能力。一是重视雁荡山名寺古刹修建。应对雁荡山的名寺古刹作全面梳理和研究,根据发展需要帮助寺院做好自身禅修服务接待软硬设施和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要有“他山借力”的合作理念,积极对接普陀、天台等周边优质佛教资源,携手共建部分项目,借其影响力“引流”提升雁荡山的禅修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二是建设禅修中心及禅修文化主题酒店。借鉴杭州、舟山等先进地区的成功案例,在雁荡山禅修旅游的景区内,建立禅修体验中心和禅修文化主题酒店。同时,结合精品酒店、精品民宿建设,推动中小型的禅修文化主题餐厅、主题酒店建设,满足禅修旅游的不同层次的体验需求。三是打造禅修小镇。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主动联系,向“大资金”抛出“橄榄枝”,积极对接大型禅修康养项目落户落地。

聚焦产品拓市场。一是深入挖掘开展体验型、参与型的禅修项目。依托雁荡山浓厚的禅意气息、美丽的自然景观、深谷幽林的气场,推出丰富多彩的康养体验活动。二是打造雁荡山禅修文化品牌。突出“千佛圣景”文化主线讲好故事,大力开展禅文化相关旅游活动,举办世界禅文化论坛、问道悟道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多维宣传“东方朝圣地、养生雁荡山”国际旅游金名片,不断提升雁荡山禅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大力拓展本地特色禅修产业链。寻找雁荡山禅修文化多元表达方式,鼓励将禅意元素融入雁荡山康养旅游产业链。

(作者为乐清市政协副主席、市知联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