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陈坚:打造一座古董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1-07-28 17:06:01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归侨陈坚:打造一座古董博物馆

施莉 张银燕

 

提起温州人陈坚,别人对他的印象是:上世纪90年代,前往葡萄牙建立两座“中国城”;2009年回到祖国后,在嘉兴平湖打造亚洲最大的进口商品城。最近,陈坚又换了新标签:收藏几十万件来自世界各地的古董,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文化产业。

夏日里,来到嘉兴平湖,在陈坚的带领下,我们穿梭在一间间不同风格的古董博物馆内,与“百岁以上高龄”的八音盒、钢琴、放映机等古董进行了深度“对话”。

 

“沉浸式”博物馆 复原19世纪德国家庭

陈坚的平湖国际进口商品城,被很多人称为国际游购小镇,集进口商品超市、欧洲小镇、展销中心、智能住宅、葡萄酒博物馆等于一体。

来到这个别具异域风情的小镇,偶有马车载着游客经过,哒哒的马蹄声,恍若把人带入欧洲的上世纪。我们的第一站,是陈坚创办的“沉浸式”19世纪德国家居博物馆。

走过花园,走进客厅,坐在有100多年历史的沙发上,听着机械琴的演奏,仿佛置身于19世纪德国的一个大房子里。厨房、餐厅、卧室、客房、书房,逐一还原,无不透露着那个时期德国的文化和艺术的气息。“这里有4000多件藏品,几乎都来自德国。”陈坚笑着介绍道。

欧洲各国的古董市场,也是陈坚经常流连的地方,好东西要淘,眼尖、脚勤还要下手快,于是他往往是第一批到达市场的人。2019年1月,为了在比利时座钟市场淘宝,凌晨3点,他和团队顶着零下20度的气温,把30多斤的座钟一件一件往车上搬。

除了到欧洲古董市场上收集藏品,陈坚还会和朋友们一起到欧洲当地人家里去“寻宝”。有一次,他来到法国一户人家里,看到地下室的角落里堆放着一些积满灰尘的陶瓷品。眼尖的他征得主人同意后将它们带回国,然后他用牙刷一点点地清理出来,原来这其中一件是纪念拿破仑结婚的陶瓷,马车、人物,甚至笑容都刻画得栩栩如生,非常精美。陈坚如获至宝。

“把国外的珍品,体体面面地带回国内,是一种荣耀。”说这话的时候,陈坚的眼里带着光。

穿过主卧,来到书房,整个图书馆式的圆形书房里陈列着上千册外文版百科全书,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藏书阁。在“19世纪德国家庭”的书房内,陈坚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陈坚出生于1963年,祖籍侨乡温州瓯海丽岙。他的父亲戴洁天是“包产到户先行者”。身为戴洁天的儿子,陈坚也是出了名的爱“折腾”。出国时,陈坚已经29岁了。此前,他在温州有一份大多数人羡慕的银行工作。内心对海外的憧憬,让他毅然辞职下海奔赴海外创业,先是到澳大利亚,然后又辗转匈牙利、荷兰,最后落脚在葡萄牙。在葡萄牙,他将中国的产品销往南欧,服装、钟表、电器、工艺品,品类很多,生意越做越大。

2009年,陈坚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决定回国。会“折腾”的人,内心必然有一股力争上游的信念。陈坚原本计划打造一个国际葡萄酒博览交易城。结果考察了几年,拿到嘉兴平湖1000多亩地后,他发现中国已经有人抢先做了这个业态。他推倒重来,决心打造一个国际进口商品城。2013年动工,如今已经初具规模,“德国小镇”造好了,进口商品城、服装城开始营业,古董博物馆开馆,吸引大批上海、杭州和嘉兴的市民前来打卡。

 

博物馆收藏的都是古董中的老古董

陈坚说,1998年在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上,因机缘巧合,他购买了当时中国馆的大部分物件后,就喜欢上了收藏。20年来,为收藏各个时期的宝贝,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对他而言,这件事情不仅有趣,更有意义。

走进陈坚的钢琴博物馆,陈列着来自奥地利、捷克、德国、法国、日本的钢琴,年代最久远的钢琴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门口摆放的镇馆之宝——1864年产于法国的埃拉尔三角钢琴,埃拉尔(Erard)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钢琴之一。他1770年开始在巴黎制造大键琴,并于1777年制造出法国第一台小型钢琴。埃拉尔不断改进钢琴的设计和机械工艺,很多专利直到今天仍被使用。这架埃拉尔三角钢琴十分精致,钢琴面上梨木花纹还镶嵌着镀金铜饰,三只钢琴脚均为雕刻艺术,还配有滑轮以便移动。

除此之外,钢琴博物馆里还有产自德国的博兰斯勒三角钢琴、Feiffer移调立式钢琴及巴黎普雷耶立式钢琴。这一件一件钢琴都是古董中的老古董,已经不能用多少“价格”去衡量。为了让这些古董钢琴最大限度地延续生命,陈坚特意邀请了德国的两位专家每年定期来中国为钢琴做维护,为了让钢琴能够更好地保存还常年保持展厅里的温度和湿度。如此善待自己曾经拥有的物件,这也是很多国际友人愿意将自己家中的宝贝托付给陈坚的原因。

收藏路上,陈坚时常在思考,100多年前,外国人生产出这些机器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而这,也成为他不断继续收藏国外古董的初衷。

“除了能让老百姓足不出户看遍世界各地的文化,还能看到100年前的我们与世界的差距。”陈坚说,改革开放已经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希望不久的将来,通过所有中国人的努力,让大家看到中国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一些贡献。

让人叹为观止的音乐博物馆内,藏有上百件1800年至1900年出产的八音盒、留声机、露天市场演出风琴等乐器。

在音乐盒博物馆中,大大小小的八音盒有上百个,其中展示于最里面有几件风琴组合乐器可谓是庞然大物,陈坚费了好大一番力气才从欧洲运回平湖。这架105键舞曲风琴是1958年在“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著名舞曲管风琴,是带有52键的Decap舞曲风琴,世界上仅存两台,另外一台被收藏于德国辛德海姆的Technik博物馆。说完,陈坚开心地演示起了这台巨大的露天市场演出风琴。

看着这些大大小小的收藏品,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它的故事,当然这其中的收藏过程也并不是都一帆风顺。

 

打造古董博物馆 看遍全球超越世界

欣赏完这一件件奇珍异宝,我们漫步于平湖进口商品城的风情小道上,如果不是陈坚介绍,谁也不曾想到进口城内的“德国小镇”入口,铺在地面上供人行走的马蹄石、井盖,都是他专门从葡萄牙用集装箱海运而来,并请葡萄牙工匠铺设而成。这些细节,都透露着陈坚的“较真”和“匠心”。

陈坚这几年收藏回来的宝贝,如果能系统地分类,大约可以做20个博物馆,除现在已经初步整理出来的钢琴博物馆、音乐博物馆,他还有近代工业文明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十八、十九和上世纪生产的锡器、19世纪末超长焦距折叠古董相机和全景相机、初期的摄像机、欧洲古典式机械怀表,被誉为“欧洲人的文房四宝”的打字机、照相机、留声机、电影放映机,以及有着浓郁的欧洲文化印记、全球第一代苹果电脑等等。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代表着一种符号,记录着一个时期的工业文明。

由于收藏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目前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大多数藏品还是堆放在一起,陈坚希望能够尽快地将这些艺术品展出,给它们一个合适的位置,要是缺哪个时代不同历史的东西,他会继续搜集补齐形成系列。

在陈坚看来,收藏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他需要不断地去学习、探索,拓宽知识面。而收藏最重要的得有坚韧不拔的耐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出国多年,回国兴业,陈坚时刻眷恋着家乡,也希望能为家乡贡献力量。

在收藏的几十万件宝贝中,陈坚早已将最珍贵的藏品——1998年里斯本世界博览会中国馆镇馆之宝,郑和下西洋骨雕珍品捐赠给世界温州人博物馆。而这件珍品也成为世界温州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仅如此,他还有更宏伟的规划。他希望世界各地的温籍侨胞可以联动,将各自收购的古董集中到温州,共同打造一个世界级古董博物馆。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只有温州人能做到。”陈坚信心满满地描绘道,“我们有68.8万温州人生活在世界各地,如果每个人都加入其中,必定会把温州打造成‘淘宝’之城,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古董爱好者都将慕名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