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悟:有功于中共一大的女卫士
发布时间: 2021-07-28 16:57:34
王会悟:有功于中共一大的女卫士
孟红
万事开头难。1921年7月,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兴业路76号即原望志路106号(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召开,出席代表13人,代表党员50多人。会议在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毕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一个前无可鉴、毫无经验的起步之举,它能较为顺利地进行下去,取得圆满的成功,除了得益于当时负责组织大会的上海共产党代表的充分准备、机智应对,所有参会党员代表的通力合作之外,为大会召开前前后后提供了热忱服务的进步女青年王会悟,也是功不可没的。王会悟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李达同志的夫人,她作为中国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参加了大会的筹备、会务和保卫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服务性事情。王会悟也因此成为中共一大的见证人和服务者。
安排中共一大代表住宿
王会悟虽然不是中共一大代表,但她却是丈夫李达的得力助手。自从开始筹备会议,就帮助李达东奔西走,热情地为中共一大全程服务。
王会悟,1898年7月8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论辈分,她是茅盾的姑妈),她的父亲王彦臣是晚清秀才。王会悟6岁就开始接受父亲的文化启蒙教育。1918年,王会悟到湖州湖郡女塾(湖州二中前身)攻读英语。在校期间,她经常阅读《新青年》杂志,并给主编陈独秀等人写信,表示赞成提倡白话文,拥护《新青年》所宣传的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1919年,她前往上海寻求妇女独立解放的途径。经上海学联介绍,被黄兴夫人徐宗汉安排到上海女界联合会做文秘工作。
在这里,王会悟结识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时为中国留日学生总会代表的李达于1920年8月回国,在上海拜晤了陈独秀之后,他顿感与陈独秀主张接近,两人均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随后,他便同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史称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寄居陈独秀寓所的他与女界联合会有工作联系,自此结识了王会悟。李达和王会悟追求着同一种理想,干着同一项事业,不久便相识相知、志同道合热恋起来,最终在1921年4月年结为连理,婚礼还是在陈独秀家的客厅里举行的。
从1921年2月起,李达担任党的上海发起组代理书记,积极筹建中国共产党,王会悟给予热情的协助,特别是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了重要的会务工作。李达对王会悟说:“我们要开个会,上海你熟悉,请你帮忙找个地方给会议代表住。”王会悟满口爽快地应承了下来。她寻思来寻思去,最后考虑到借用博文女子学校作为代表们的住宿地较为稳妥。这里距中共一大会址较近,不过一站路而已,而且正值暑假期间师生均已离校,既安静又不引人注意。
于是,王会悟利用自己在上海女界联谊会的关系,找到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以接待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为由,向黄绍兰借了女校楼上的三间房子,接着又购买了草席打地铺,为毛泽东等大部分外地的代表解决了会议期间的住房问题。
7月23日,中共一大便在李公馆正式召开了。
为会议站岗放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大会的最后一次会议正在进行时,王会悟还像前几天那样在楼下虚掩的后门口警惕地望风。突然,她发现一个面孔陌生、身穿灰布长衫的中年人朝后门口走来。王会悟觉得有些蹊跷,她连忙跑上楼,汇报了情况。
这功夫,那位不速之客已闯入餐厅,朝屋子里环视一下,又急匆匆奔向二楼晒台。这时,中共一大的代表们正在二楼开会,开会的那间屋子的门就对着晒台。
李汉俊警觉地挡住去路,问来者:“你找谁?”那人假装镇静地随口答道:“我找社联的王主席。”“这儿哪有社联的?哪有什么王主席?”李汉俊颇为诧异。“对不起,找错了地方。”那人一边哈腰致歉,一边匆匆朝后退去。
具有地下工作经验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见状,当即判断:“一定是包打听!我建议会议立即停止,大家马上分散离开!”说完,他和代表们纷纷迅速四散离去。
没过10分钟,便来了两辆警车,从车上跳下1个法国总巡、2个法国侦探、2个中国密探、1个法国士兵和3个翻译共9人,包围了李汉俊的家。他们气势汹汹地翻箱搜箧,严密搜查。虽然他们没有搜查到任何可疑的物品,但这件突发事情已经告诉与会代表:这里已经很不安全了,必须另选会址。
当天夜里,转移出来的代表不约而同地来到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寓所(当时李达住在这里),秘密相聚在一起,商量下一步代表大会如何进行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必须改变开会地点。 其中提到了最好另择会址之事,王会悟也参加了商议。
“我们要换一个地方开会。最好是离开上海,躲开法国巡捕。”李达说道。代表们纷纷赞同李达的建议。大家认为,法国巡捕的侵扰,虽然没有造成直接的损失,可是代表和会址已受到监视,大会确实不能再在上海继续进行了。然而,离开上海,上哪儿开会才会稳妥保险呢?大家苦思冥想,多少有些焦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然而几个方案都被否决了,一直静静听着的王会悟笑吟吟地开口了:“我今天又要多嘴了。我倒有一个主意,”略作停顿,环视大家一下,轻声细语地说道:“离我们浙江桐乡不远,有个地方嘉兴,是个开会的好处所。我在嘉兴师范学校读过书,对嘉兴很熟悉。那里有个南湖,离火车站很近,湖上有游船可以租用。那个地方景色秀丽,但不像杭州那样引人注目。我们不妨租一只画舫,扮作逛西湖途经嘉兴的游客。在船上开会,又安全又方便。游南湖的人,比游西湖的人少得多……而且从上海到嘉兴,只及上海到杭州的一半路程。”
王会悟的这一意见,立即得到了董必武和何叔衡的支持。“我也去过,那里确实很安静也很安全。”李达曾在王会悟陪同下游过南湖,对那里的印象不错。听到这里,其他代表也连连点头,赞许这倒真是一个好主意。
于是,在王会悟的妥当主意提出后,中共一大新会址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代表们问:“到嘉兴的火车多吗?”“很多。从上海开往南方的火车,都要路经嘉兴。”王会悟胸有成竹地说,“我每一次回桐乡老家,都要在嘉兴下火车,很熟悉火车时刻表。最好是坐早上七时三十五分从上海开出的快车,十点二十五分就可以到达嘉兴。另外,上午九时、十时,各有一趟慢车,不过到了嘉兴,就要中午以后了。此外,下午两点五十分,还有一趟特快。坐这趟车的话,得在嘉兴过夜。”听了王会悟了如指掌的介绍,代表们心里更踏实了。
全程服务转移
7月31日早上7时35分,一列快车(那时的快车也只能相当于现在的慢车)从上海北站驶出,朝南进发。车上的各车厢里分散地坐着中共一大的代表们。他们表面上装作互不相识,各自独行。王会悟紧挨着李达坐着,她端庄素雅的妆扮十分得体而不引人注目。她那小巧玲珑的手提包一直都不离身,包里放着这次去南湖的活动经费。
冒着黑烟的蒸汽火车头拖着一节节车厢,在沪杭线上行驶了将近3个时辰的时间,在上午10时25分停靠在嘉兴车站。王会悟与李达下车后走在了最前面。代表们则三三两两分开一些距离跟随其后。
走出火车站的正门,王会悟并未直奔南湖,而是领着代表们朝嘉兴的南京路即张家弄(后来经拓宽,改名为勤俭路)走去。那里有一座嘉兴最高级的旅馆,叫鸳湖旅馆(这名字来源于南湖的别名——鸳鸯湖)。王会悟安排代表们在旅馆里开了房间暂且休息一下。
随后,王会悟又立即请旅馆帐房先生代订画舫。她精明地提醒帐房先生说:“租双夹弄的!”并且很内行地说出了租船的规格。“双夹弄”船指的是中舱与后舱之间有两条过道的大号船。帐房先生遗憾地回答说:“对不起,小姐。双夹弄的都在昨天被预定了。现在只有单夹弄的。”单夹弄船的中舱与后舱之间仅有一条通道,表明是中号船。
“那就只好将就着用吧。”王会悟说,“另外,包一桌酒席,借两副麻将。”当帐房先生听见“借两副麻将”时,笑了一下。王会悟付给帐房先生8个银元:4元半是中号画舫的租金,3元是酒菜钱,余下是小费。
随即,王会悟把代表们领到了湖边码头。由小船分批送上定好的那艘中号画舫……
继续警觉望风
画舫里的中舱虽然比上海李公馆的餐厅小一些,不过八仙桌四周一把把太师椅摆得开,坐着还是挺宽敞的。舱里金碧辉煌,雕梁画柱,楹联添彩。无论谁置身于这般风景宜人之所,都会心旷神怡的。八仙桌上放着一套宜兴紫砂茶具,王会悟笑盈盈地给代表们沏上龙井绿茶。代表们带着乐器和麻将牌,并在中舱的桌面上备有酒菜,以游山玩水作为掩护。
随后,哗的一声把麻将牌倒在八仙桌上,代表们都会意地笑了:这是为了会议的安全、防止意外而采取的障眼术。
王会悟坐在船头表面上一副漫不经心、轻松自在地赏景的神情,内心里却思想高度集中地透过舱门望着“风景”,充当会议的“哨兵”:如果有什么异常动向,要迅速报告中舱。她的这一角色实际上极不轻松。
湖上的游船不算很多。遇有船只从近处经过,时不时传来留声机的歌声的时候,王会悟就用折扇在船板上敲一敲,里面的代表们便会立即领会其意地哗啦啦洗起麻将牌来,“一索”“二索”地高声叫着,好像打麻将打得正起劲。
时近中午,下起一阵小雨。游人四散,湖面上更为安静。此时,这只具有特别意义的中号画舫也正好荡入湖心。于是,在这天赐良机之下,中共一大的最后一次会议,在相对安全中开始了。代表们讨论着党纲和决议。那张放在李汉俊家抽屉里被密探所忽视的“废纸”,此刻成为大家字斟句酌的珍贵文件。第一个获得正式通过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这个党纲,便是中共一大最重要的成果。接着,还是在这艘画舫里,在王会悟警惕“望风”之下,代表们通过了第二个文件——《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就这样,在旖旎风光掩映下,这艘画舫里的一群非凡人物继续讨论着一个个伟大的话题。而船头却一直端坐着一位戴眼镜的知识女性。她看似优雅赏景,却是异常警觉,一有异常情况,她便哼起嘉兴小调报警,舱内便响起麻将声一片。会议一直开到下午6点结束。当天晚上,代表们便乘火车返回上海。
王会悟的好主意和妥善安排及机警望风,有益地促成了中共一大的最后完成,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一大画上了令人满意的句号。而那艘在烟雨苍茫、湖波浩渺中轻摇缓行的画舫,从此成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著名标志。
王会悟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但她时刻以党的标准要求自己,为中国革命事业,尤其是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王会悟晚年不顾身体多病,积极配合党史研究部门,留下不少与中共一大、二大和早期妇女运动有关的回忆材料,为中共党史和妇女运动史的研究以及南湖红船的仿制提供宝贵参考。
1993年10月20日,这位对党的创建有功而无名的王会悟病逝于北京,享年96岁。王会悟的老家嘉兴乌镇没有忘记自己的女儿,在放生桥旁的灵水居辟出了王会悟纪念馆。洁净雅致的庭院里,那一幅眼含笑意、娴淑秀丽的美女照,定格在王会悟20岁离开家乡时的青葱花容,让你感受到有一种力量,叫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