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桐坞:李白诗中的世外桃源
发布时间: 2021-07-28 16:56:05
画外桐坞:李白诗中的世外桃源
钟鸣
天下有美景,人间有好诗。在风景如画的杭州,许多人也许还不知道,在西湖区转塘镇隐藏着一个遗世而独立的世外桃源——外桐坞村。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很多都听说过一件诗仙李白与外桐坞的轶事。那是在唐代年间,大诗人李白在钱唐县(后因修了钱塘江海塘而改为钱塘)一带游历至此,他看见江山遍野除了有茶叶,还有成片的梧桐树,四周林木茂盛,翠竹婆娑。这让沉醉于外桐坞村优美自然风光的他顿时诗兴大发,信手拈来作诗一首:“朝涉外桐坞,暂与世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在时过千余年之后,李白这首诗依旧是对外桐坞最完美的诠释。
清明时节,笔者循着李白的诗句,驱车来到外桐坞村口,举目四望,眼前豁然开朗。只见整个村庄环抱于青山之间,村内院舍林立、清雅别致;一片片绿茶、红花、翠竹,尽收眼底;耳闻溪水潺潺,绝美景色令人艳羡。从当初一个贫穷破烂小山村,历经十多年蜕变,到成为“全国文明村”,这样传奇的变化,让人感触万千。
说到外桐坞村的历史,那是在明朝宗宪或孝宗1400至1500年间,外桐坞村民的祖先仇氏姓从宁波搬迁至新凉亭(现唐家桥),后来转移到如今的所在地,繁衍生息。据记载,因当地桐树茂盛,故取名“外桐坞”。新中国成立后,外桐坞村从互助组发展至外桐坞农业合作社;1956年与大清村合并形成金星农业高级社;1958年属于上泗人民公社;1961年形成龙坞人民公社外桐坞生产大队;1984年,又改名为外桐坞村。此前由于这里地处偏僻,农民大多以种茶为生,生活比较贫困。
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二期工程陆续完工,自然风光秀丽的外桐坞村,成为中国美院学生写生之地,也吸引了一些艺术家进行创作。在杭州市西湖区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2007年开始,外桐坞村特意请来了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对村落进行专业规划,打造中国版的“枫丹白露”(法国巴黎郊区的艺术小镇),结合外桐坞自然景观和特有的文化艺术气息,以“农家石榴村、历史文化村、艺术创意村”为主要表现形式,分为农家休闲娱乐区、居民生活休闲区、石榴采摘体验区、茶园观光区、茶艺体验区和艺术文化区等6大功能片区。经过专业规划改造后,外桐坞村现在小桥流水,棚架满荫,更美更宜居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外桐坞村年糕坊旁边,专门用一座明清年代的老屋改建成朱德纪念室,这是外桐坞村特有的红色文化。朱德曾在1954年、1958年、1962年、1966年四次到外桐坞村视察,了解集体经济情况、村民生活状况等,指导农业生产,还在这间老屋居住过。纪念室门口安放了朱德坐在桌前喝茶的雕塑,还建了元帅井、元帅亭、元帅茶园等,纪念朱德。朱德生前喜爱兰花,因此村民们还在纪念室后面的园地里种了很多兰花,闻之清香扑鼻。
十多年磨一剑。如今,艺术已成为外桐坞村的一张金名片。在长约300米艺术街两边,星罗棋布着风格迥异的名人艺术工作室,其中有原中国美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以及黄鸿、黄俊、袁进华、沈烈毅等一大批中国美院的名家,纷纷在这里设立了油画、国画、雕塑、陶瓷、摄影等艺术工作室。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国内外艺术名家的画作,如果运气好,还能碰到正在村里写生或挥毫作画的艺术名家,甚至可以与艺术家攀谈几句或合影留念。因此,人们把外桐坞村称之为“画外桐坞”。
在这里,艺术家们每天都能感受着诗仙李白诗歌中如画的绝美风光,灵感来时,泼墨挥毫;画累了,就靠在阳光房的椅上小憩一会,倾听院子里鸟儿们的歌声婉转,静观树影婆娑……而画外桐坞,这片水墨画般的世外桃源,正是由于他们的入驻,焕发着前所未有的艺术活力。
外桐坞的民宿也别具一格。2013年,设计师庞代君来到外桐坞村,便被绵延的青山茶园、清晨的空气、清凉的风和古老的香樟打动。经过几次走访调查,她决意在这里做一个公共艺术空间,于是和朋友一起在这打造了第一个民宿,现在她全心身打造“画乡村”民宿,主要用于年轻人团建、周末度假,很受游客的欢迎。
外桐坞村说大不大,伫立一方,但见证沧海桑田变化。外桐坞说小不小,百转千回,总有你不知道的故事。她以龙井茶为依托,秉承“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要求,经过十多年的改造,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茶村,亮丽变身为文化创意小镇,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这也许是当年李白都无法想象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