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坑村:从大山深处走出一条致富路
发布时间: 2021-07-28 16:28:29
外婆坑村:从大山深处走出一条致富路
新昌县民宗局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党支部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现场直播期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林金仁和村民一起观看了电视直播,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虽然我们没有去,但看到他们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我们感到非常激动,心里很高兴。”
外婆坑村地处新昌县大山深处,距离县城42公里,20世纪90年代初,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96元。近年来,村党支部努力提高班子自身素质,团结协作,带领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修通村公路到大力发展有机茶,发展休闲旅游业,走出了一条致富奔小康之路。2020年,村集体收入244.8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3560元,实现了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光棍村”到江南民族旅游体验名村的转型发展。
“我们要带领老百姓更加富起来,更上一层楼,让外婆坑越来越好。”林金仁坚定地说。
开出一条脱贫路
“开门就是山,出门就爬岭;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是外婆坑村早年的真实写照。过去的外婆坑村不通公路,外出要走两条路,一条“打石路”,是石匠在陡峭的石壁上凿出的20厘米宽、60米长的“鸡肠小道”;一条“五岗路”,这条17.5公里长的羊肠小道要翻过五个山岗,村民们去镇里办事,来回需翻山越岭步行8小时。那时村里的“特产”只有柴,挑一担柴到镇里可卖2元钱,但必须天没亮就出发,天黑才能返回家。
“若要富,先修路。”1990年,新上任的林金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议修一条通村公路。他自掏腰包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一年跑了86趟县城,跑破了三双解放鞋。在林金仁等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起早贪黑,带着简陋工具穿梭在岩壁间,测量、打孔、开凿、修整,饿了就吃自带干粮,渴了就喝山泉水,没日没夜地赶工。1992年8月18日,这条“幸福路”终于打通,方便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
种出一片增收叶
光有路,并不能改变外婆坑村贫穷落后的面貌。20世纪90年代初,林金仁发现西湖龙井可以卖20多元钱一斤,而外婆坑村的珠茶才2元一斤,他便确定了发展名优茶的思路。村党支部发动村民两个月内开辟荒山200亩,全县第一个从外地引进10万株名优茶。
为提高名茶价格,带动村民增收脱贫,外婆坑村党支部带领干部群众破难题、谋出路,努力改变贫困村面貌。村里组织开展名茶炒制技术培训,如今,外婆坑村已成功注册自己的品牌——“外婆坑牌”龙井,远销深圳、北京等地。全村茶园面积由1991年的96亩增加到如今的1500亩,茶叶总产值由原来的2万元增加到560万元,茶叶成为当地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
早春时节,嫩芽初绽,外婆坑村各族男女老少齐采茶、家家户户炒茶忙,全村沉浸在茶香飘逸,交易红火的氛围中。村民林友法家有40多亩茶园,自2月21日春茶开采,每天炒制茶叶约20公斤,现在的价格为每公斤1000元,一天就有2万元收入。“以前生产队里炒珠茶,5天炒一担,最高也只能卖到212元,真是今非昔比啊!”林友法感慨道。
做出一张致富饼
外婆坑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风貌,13个民族聚居。依靠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外婆坑村党支部带动村民做起乡村旅游这篇文章。2009年,外婆坑村抓住机遇,凭“江南民族村”的牌子申报“上海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当年12月成为其中一个示范点,游客可以体验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和参观原始纺机、织布机、水车、花轿、捣臼等特色展品,体验和少数民族村民一起唱歌、跳舞,学做各民族的手工艺品。
暖阳下,漫步在外婆坑村整洁的道路上,只见许多人家门口晒着玉米饼,远远望去黄橙橙一片,浓浓的玉米香让人垂涎欲滴。“刚煎好的玉米饼,尝一下,很香的哦!”村民杨林娟拿起一张玉米饼,一边说一边热情地递了过来。她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从全省各地来的游客每天达4000多人次。“平时一天能卖个五六百元,节假日一天能卖个上千元。”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游客量的增多,当年用于果腹的玉米饼,经过村里少数民族媳妇的改良,口感更佳,摇身一变成为深受各地游客欢迎的休闲小吃。一张张金色的玉米饼做出大市场,全年销售额达到600万元,让这个昔日贫困村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民族团结一家亲
以前的外婆坑村流传着几句俗语: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牛跟耕,缺钱缺粮缺姑娘。然而,如今的外婆坑村已告别了“八十烟灶,四十光棍”的苦日子,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外婆坑村好山好水,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云南、贵州等地的“凤凰”纷纷飞向外婆坑村落户,目前村子里有30多名少数民族媳妇,来自白族、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这些远嫁而来的姑娘学制茶、学织布、卖特产,她们勤劳能干,使家庭很快脱贫,并富裕起来。这些来自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生活习俗的媳妇们,都学会了讲当地方言,睦邻孝亲,团结互尊,和谐相处。
外婆坑村立足民族团结和谐这一主题,发展民族特色产业,主推包括古村寻根、民俗博览、红色足迹、绿色创业、民族和谐、珍贵记忆等6个场馆建设。外婆坑村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组织少数民族表演队伍,不定期到旅游风景区开展歌舞表演,参加农民文化节、浙江电视台《流动大舞台》等文化展演活动,展示吹叶子舞、剪花窗、各族歌舞等民族文化特色风采,中华民族文化在此相互交流、交融、传承。每遇重大节日,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妇女,成为村里最活跃的群体,全体村民踊跃参与,民族团结和谐共融。
外婆坑村党支部带领各族群众创业致富团结进步的事迹,引起各界关注,2019年外婆坑村党支部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一家人齐心奔小康
近年来,外婆坑村党支部切实加强班子建设,以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村两委会议事决事制度》 《村务公开制度》 《外婆坑村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实行农村党员分类定责和包户定责制度,每名党员联系一户贫困户,每季开展“党员义务劳动日”活动,做到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管理人。为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全面硬化村庄道路,安装路灯,新建垃圾房、公共厕所,办起资料阅览室、民族文化室等党员群众文化活动设施,极大地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在发展乡村休闲游中,林金仁注意到,来外婆坑的游客大多只是短暂的游玩,留宿的客人不多。经过长期考察和研究,一条以“体验式采摘游为主,高端民宿和多样化农特产品为辅”的发展思路逐渐形成。从2013年开始,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外婆坑村建起农家乐集散中心,一次可接待200人就餐,住宿房间也全部做了更别致的装修。如今,村里开起13家民宿、农家乐,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前来。“村里村外”民宿经营户林永龙表示,游客可以体验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吃农家菜、赏农家风景。如今,外婆坑村已拥有众多标签——江南民族村、网红打卡地、避暑圣地、旅游风景小镇核心区等,累计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
继一条路、一片叶、一张饼之后,“奔向小康”已成为外婆坑村党支部又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外婆坑村现有6个自然村,计划对周边自然村进行开发,引入专业团队,加强景区运营,力求打造一个游玩时间达6小时的“大外婆坑”景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
“外婆坑村从一个贫困村到现在的富裕村、小康村,是靠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党员和村民干出来的。今后要像以前一样更加努力,把乡村旅游做得更好,提升档次,让村民的荷包更加鼓。”村党支部高昂的战斗力,让这个小山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