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难寻数南浔

发布时间: 2021-07-28 15:58:49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天下难寻数南浔

唐红生

我曾到过不少江南古镇,在我眼里,江南古镇一个比一个温婉、柔美、文气,回味悠长。然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我却未去过,因而向往已久。终于在这个冬日,一家人自驾前往。

3小时的车程赶到那里刚好吃午饭。沐浴午后的暖阳,穿过古色古香的高大门楼,漫步在青石板,似乎穿越千年。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悠悠小河,歪斜的老柳树叶片稀疏,依旧泛出绿意。河面停泊一排乌篷船,挂着蜡染蓝布帘子。几只船摇着橹,吱吱呀呀缓缓驶来,犹如在绿色的绸缎上犁出一道道波纹,丝滑中充满灵动。    

水是古镇的血液,河流纵横交错,街巷和民居沿河分布。顺着河道来到小莲庄。我心想,名中既然有“莲”字,一定有莲池吧?穿过幽静的小巷,眼前忽然开朗,一方荷池果然出现。“一夜绿荷霜剪破”,荷已失去夏日的风姿,叶耷拉下,枯茎瘦干横横斜斜,仍保持亭亭遗韵。荷与四周的亭台楼榭相映,构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我站在亭下,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幅木雕画。画中荷叶亭亭如盖,荷花含苞待放,水禽悠闲自得,假山层层叠叠。画旁题有一幅对联“高柳垂荫幽禽自语,芳莲坠粉冷月无声”,这唯美的意境不正是荷塘月色吗?

南浔是大运河支线——頔塘运河上的古镇,因湖丝而兴起,南宋时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清时期依托便捷的交通,成就了“万户周遭见,千艘日夜通”之繁盛。镇上曾住过许多大贾巨富,被号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而小莲庄正是晚清“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

连廊、照壁、门窗、重檐,乃至于一花一木,布局疏朗,典雅舒畅,这是经过祖孙三代人苦心营造的。不奢华却有品位,不宽大却见匠心。点点斑驳是历史的沉淀,老旧气息是岁月的脉络,就如那一池残荷,透出的是风骨。

我沿河而走,来到张石铭旧宅。张石铭是“四象”之一张颂贤的长孙,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之一。进门是轿厅,这是下轿、停轿的地方。天井两侧的墙壁上嵌有青石浮雕,上刻福、禄、寿、禧和八仙过海精美图案。懿德堂大厅宽敞,斗拱、敞轩、门窗裙板上均刻有吉祥图案。花厅是主人接待客人之处,装饰华丽,木雕、圆雕、透雕、浮雕兼具。内厅相传是张石铭母亲居住,二楼窗户采用法国进口菱形蓝色银光玻璃,手绘四季花卉和果品,晶莹剔透,历经百年,表面一尘不染,令人惊叹。

过长廊来到院落,竹木葱茏。一株120余年的广玉兰枝叶阴浓,映衬着一幢西洋楼。或许主人对巴洛克风格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有兴趣,将此兼收并蓄,运用到宅院上,建成了中西合璧经典之作。内部的西洋舞厅也颇具西欧色彩,充满异国情调。

向张静江故居方向走去,一路上,骑楼式长廊石桥相连,楼间的风火山墙、木柱廊檐、河埠石阶,一切流淌着悠悠光阴,这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所建。数百米的人家尽枕河,粉墙、黛瓦、券门一一映在水中,黑白交错,高低错落,或浓或淡,俨然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画卷。

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同样是“四象”之后。先祖张颂贤以丝盐业起家,至光绪中期已成巨富。张静江是国民党元老之一,积极追随孙中山,倾其家产资助革命事业,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故居是传统的三进五间风格,高大的门楼、深深的庭院,彰显主人实力。也许主人爱菊,爱那高风静雅、凌寒傲霜的品格,厅堂中央挂着一幅怒放的菊花图,两侧“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对联由孙中山先生亲题。

临街的店铺卖着各种土特产,芡实糕、芝麻片、浔饼……弥漫着香气。纯手工老姜糖店围满了人,制糖师傅正值壮年,反复有力拉拽糖稀成条状,柔韧且透明,一看就有嚼劲。当然,这些好吃的我都买了,还少不了带上几支湖笔。

除了商铺,古镇居住了许多原住民,屋舍原汁原味,生活怡然自得。老人们或坐在美人靠上晒太阳;或眯上眼,听一曲江南小调;或在小院中修剪花草。河边三五人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讲讲古镇轶事,充盈着烟火气。

望着汩汩流淌的运河水,仿佛听见历经千年的回响。我嚼着一块老姜糖,甜中带辣,辣中带甜,越嚼越有滋味。这感觉一如南浔古镇,越看越耐看、越品越有韵味,实乃天下难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