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会员仇旻:从“追梦人”到“造梦人”

发布时间: 2021-07-28 15:47:19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民进会员仇旻:从“追梦人”到“造梦人”

民进杭州市委会

 

仇旻,民进会员、西湖大学副校长、民进杭州市西湖大学支部主任委员。他,16岁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24岁获得浙江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26岁获得瑞典皇家工学院(KTH)电磁理论工学博士并被聘为助理教授,34岁晋升为瑞典皇家工学院微电子及应用物理系正教授,35岁回国任教,43岁作为副校长参与创办西湖大学,2020年创建全国第一个民营研究型大学民进组织——民进杭州市西湖大学支部。

 

在人生最富成长力和创造力的30年里,仇旻迅速成长为一名专业水准与国际视野兼备的科学家。如今,他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处的领域,而是借助于自己新的角色去帮助更多年轻人,以及这些年轻群体所代表的未来。

 

做科研:不忘身为科学家的本职初心

上世纪80年代,立志当一位科学家、教授、工程师,是多数男生的梦想,仇旻也不例外。在众多学科当中,仇旻选择了物理——格物致理,研究物质的机理与原理。

在仇旻看来,从科学或未来培养科学家的角度来说,物理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大部分的科学研究,很多原理都来源于光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经典力学、电动力学等物理学科,因此把物理学好,可以为后续的各类研究打下基础。

大学阶段的物理专业学习对年轻的仇旻影响至深,培养了他数十年科研生涯的科学精神,使学会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开启了他发现新事物、创造新科学、推出新成果的科研之路。

然而,20年前的中国,科技水平和国外相比差距比现在大得多。在浙大博士毕业后,仇旻想要出国看一看,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是怎样的,外国人是如何做科研的,为什么国外的科研更先进?世纪之交,他动身前往瑞典。一方面因为诺贝尔奖,身为科研工作者对那里抱有一颗朝圣的心;另一方面是因为瑞典信息工程、医学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名列前茅。

在瑞典不过两年时间,仇旻拿到了自己第二个博士学位——瑞典皇家工学院电磁理论工学博士,并被聘为瑞典皇家工学院助理教授;2005年晋升副教授;2009年晋升为光子学正教授。在瑞典的几年中,他还获得了“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资助的“未来科研带头人”基金、瑞典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专门基金等。

但从当初踏出国门的第一天起,仇旻就知道自己终有一天是要回国的。2010年,中国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刚刚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升任正教授的仇旻毅然选择回国,回到母校浙大,任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那年,他才35岁。

从杭州到斯德哥尔摩再回到杭州,仇旻从一个梦想成为科学家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得到了学界认可的科学家,成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2014年还出现在国家杰青名单中。但不论身在何处,不论从学生到教授再到管理者的身份如何转变,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本职初心。

仇旻在瑞典时开启了微纳光子学方面的研究。微纳光子学是指光和微纳尺度的结构或材料相互作用所带来的新特性、新器件、新方向,包括新型微纳器件的制造工艺、微纳光电子器件、新型光学材料等。中国目前在微纳光子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微纳制备技术上有缺陷,做研究使用的大部分仪器设备都是从欧美、日本等国外进口的,我们只是用户而不是制造者;二是积累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很多新的发现并不是由中国科学家率先提出的。

但在仇旻看来,存在短板并不可怕,真正要做的是找出原因、找到方法,将短板补齐。近10年来,中国的微纳光子学发展很迅速,从一开始的“跟跑”状态,到如今在某些领域(比如超表面的微纳光子学)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这其中,就有仇旻和他带领的团队身影。他们曾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杂志上发表了用冰刻技术进行微纳加工的技术论文,用冰这种极易得到的材料做微纳加工。其优点在于冰是可以去除的(加热蒸发),并且是洁净的,而传统的聚合物(胶)必须要使用化学品才能去除。

这是一项全新的研究和技术。和任何一项新发现最初诞生时一样,仇旻和他的团队也面临着很多人对这项技术不了解、不看好,甚至质疑的局面,但他愿意直面这种不理解。“任何一个新技术也未必会取代已有的技术,但也许在某些方面会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创新总比不创新要好。”他说。

聚焦微纳光子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应用前沿,仇旻带领团队开展集成与纳米光子学方向研究,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冰刻系统,并首次提出三维层状金属微纳结构的冰刻制备工艺,将电子束曝光多层微纳加工工序缩减一半以上;2017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纳米科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年牵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类)。

 

搭生态:奔走在赋能人才和科研的路上

2018年,仇旻再次做出一次选择:离开母校浙大,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西湖大学,任光学工程讲席教授、副校长。

事实上,从16岁至今,不论是大学专业的选择,还是出国、回国,仇旻的每一次重大选择,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当初去瑞典,他想看看国外的科研,但也同时成为了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深度参与者。回过头来再看中国教育,他会更“贪心”一些,希望能在公立大学之外有一股创新的力量也许是一种全新的体制,也许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所以,当西湖大学作为一个选择出现在他面前,他毫不犹豫。

作为最早加入西湖大学的一群人之一,仇旻很早就开始和施一公校长一起谋划西湖大学的发展,参与制定各类政策,见证了她的萌芽、创立和成长。对他来说,这是他倾尽全力投入的一项“事业”,而不是一份“工作”。

“在西湖大学能够去做一些新的事情,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她的成立不是为了颠覆北大、清华、浙大、复旦,而是去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去证明这种新模式也能将中国的大学建成世界一流。”面对这番新事业,仇旻踌躇满志。

西湖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科研是首要的工作。为充分发挥学校“小而精”的办学优势,建设灵活高效的科研体系,营造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仇旻多管齐下:他和三大学院、校内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科研经费、科研合同、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学术会议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做好制度保障;他精心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邀请基金委专家给予专业指导,开动员会、宣讲会、预答辩会,做好服务保障;他牵头推进的6个校级科研平台现已全面建成,实现灵活稳定运行和规范高效管理,从硬件设施上切实为科研工作提供支持。

分管学校科研工作的仇旻聚焦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与政府部门对接,为学校争取建设生命健康世界科创高地主平台等重大项目提供支持,助力智能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在余杭签约落户,协助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开展项目合作,牵头创办国际科技期刊PhotoniX和一系列高端国际学术会议,为学校打造卓越的学术品牌。

如果要为各条战线的工作找一个交集点,在仇旻看来,他所选择的是奔走在为更多年轻人创造梦想和机会的路上——这些年轻人,远不止行走在西湖大学校园里的那一群。仇旻与西湖大学其他创始人的目标都非常明确,要将西湖大学建设成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在中国探索出一条如何把新型大学建设好的道路,再把这条路向全社会、全世界推广。

 

强连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

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说,爱国是最朴素的情感,在海外留学、工作、生活过的人,对爱国往往有深刻的理解。

作为在海外留学工作多年的归国人才,仇旻同样抱持浓厚的家国情怀。他担任浙江省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海外留学归国人士创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等职,积极连接起海内外人才、特别是中国与瑞典及其他欧洲国家之间人才交流、科研合作。

过去三年,仇旻先后前往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莫纳什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学术人才招聘宣讲,为引进资深教授和优秀青年人才,将西湖大学建设成为顶尖人才高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服务西湖大学之余,仇旻在中国与瑞典之间架起科技合作的桥梁,作为杭州海创导师团的一员,帮助在瑞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他还是建德市首位“引才顾问”,与建德市委、市政府共同努力,引导海外高层次人才携科技项目和核心技术到建德考察、创业。2019年,仇旻荣获“浙江省最美留学报国人员”、杭州市首届“侨界十大杰出人物”和“侨界创新创业领军人物”等称号。2020年,仇旻荣获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

2020年8月31日,仇旻肩负起一项全新的任务,他的“连接”使命再次升级。当天,民进杭州市西湖大学支部成立,仇旻作为首任支部主任委员在成立大会上表态:“无论是对组织,还是对我们每一位会员而言,这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以此作为新起点、新动力,将民进的优良传统在西湖大学发扬光大,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来回报社会各界的厚望。”

过去,作为一名高校管理者,仇旻连接的是教学与科研、学校与社会;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连接的是理论与应用、中国与世界。如今,身为民进西湖大学支部主委,带领着一支充满朝气与活力、以科技力量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仇旻要担负起的是履职尽责与发展大局之间的连接——如何为师生服务、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责。

“我将带领民进西湖大学支部的全体会员,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履职水平,集智聚力建言献策,打造一支素质高、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仇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