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寨郑坑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发布时间: 2021-07-28 15:45:40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畲寨郑坑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景宁畲族自治县民宗局

古朴的畲寨,民房错落有致;丰收田间的畲乡儿女,五彩畲服与山花媲美; 红茶飘香漫溢着满满的畲家味道,空气湿润而又清新。一条条逶迤曲折的盘山公路,延展致富希望;一栋栋别具风格的畲寨民居,仿若世外桃源;一层层银装素裹的冬日梯田,传递丰收喜悦;一阵阵优美动听的畲族民歌,唱出畲家畲韵……如今的畲寨郑坑映照着畲乡景宁民族团结进步的绚丽篇章。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冲刺之年。作为民族重点工作乡镇之一的郑坑乡,畲族人口占比高达43%,是全县畲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民族团结事业?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摆在郑坑乡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

实践证明:在这场“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创新实干的“大赶考”中,郑坑乡找准了自身定位,那便是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乡镇”为契机,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文化靓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让郑坑成为展现畲乡景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效的重要窗口。

随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的创建,郑坑乡确定了“为畲汉团结进步赶考”的工作理念,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撸起袖子加油干,群众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融汇了“一家人”的深厚情感,开创人心凝聚、精神相依的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

 

构建载体,全面融入和展示畲文化

在郑坑乡,畲族原生态文化底蕴浓厚,村内畲民保持着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祖传的畲族头饰服饰,唱山歌等畲族非遗文化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传承,有“生活着的畲族博物馆”的美称。

如何让生活着的畲族博物馆更好地呈现?让畲族文化绽放更多光彩?近年来,郑坑乡通过畲寨秋收大会、年猪节、民族团结先进评选等活动,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促进畲汉文化的深度融合。

2020年以来,郑坑乡构建载体全面融入和展示畲文化。打造畲文化展示馆、茶文化体验馆及民族团结综合馆等“三馆一线一景观台”的畲文化融合平台。在吴布村,文化礼堂被改建成了原真畲文化展示馆;在柳山村,茶艺体验馆与党群服务中心的完美融合;在茶园梯田,凤凰造型网红观景平台,让醉美梯田风光借助畲韵十足的景观台走进更多人的朋友圈;乡政府的办公楼也有了专门的民族团结进步综合馆和成效展示窗口……

“民族工作宣传栏”张贴着民族政策和产业直补政策;“畲语服务窗口”前,耐心的畲家姑娘雷鑫娟正在用一口地道的畲语向前来办理社保的大爷解读政策;乡校的剪纸馆里,畲族大妈与学生“手把手”教学;处处可见的狩猎、饮食、采茶、畲族嫁娶、秋收风情、红色革命文化等畲文化展示,充分展现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

 

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郑坑乡距离县城有43公里,属于较为偏远的乡镇。没有地缘优势,如何做民族乡村振兴的典范和标兵?

业兴则民富,产业是广大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根本依托,产业发展对改善民生和脱贫攻坚的助推作用无可替代。郑坑乡立足乡情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五个一”为主的特色产业格局,助力脱贫攻坚,真正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一提到养猪,会不由自主联想到‘脏乱差’,但养猪的同时也不能丢掉生态环境。”郑坑乡通过科学评估承载力、摸排制定养猪标准等方法,在这两个矛盾点上找到了平衡。实践证明,这一条路行得通,2020年畲家生态猪动态存栏500余头,产值突破500万元,“一头猪”就实现了户均年增收1万元,成为了畲汉村民心中名副其实的“致富猪”。

“一片叶”鼓起了畲汉村民的钱袋子,“一束光”则富了村集体。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全乡共种植近1000亩茶叶,增加了畲汉村民的收入300余万。全乡水稻种植面积近5000亩,总产值达1500万元,实现了村民在家就能多元化增收。依托“一束光”,全乡建成村集体光伏发电站7个,总装机容量1340千瓦,年发电量140万度,仅仅依靠光伏发电助力村集体增收就实现从2017年底基本零收入增长到2020年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12万元以上。

2020年下半年,在“五个一”产业基础上继续优化升级打造以“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茶铺子、肉案子”为主导的“五子登科”产业格局,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你看,这里以前是废弃的房子,现在改造成了有畲族传统特色的公交车站,还有这张,这里以前是农村的厕所,改造后,是一个整洁宽敞的休闲活动区……”郑坑乡乡长何伟平翻开手机,分享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的艰辛和喜悦。

2019年郑坑乡荣获“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和“省级卫生乡镇”,乡政府所在的郑坑村从曾经的脏乱差实现美丽蝶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村。

郑坑乡是“华东第一峡谷炉西峡”的入口处,又处于滩坑库区旅游圈,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及旅游开发潜力。但由于地处偏远,导致游客出行交通不便,加上食宿等辅助旅游设施建设不完善,极大地阻碍了乡村旅游事业发展。

随着各点位的改造和基建的不断完善,也让郑坑这个古老的畲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依山而建的梯田延绵,一排排畲民居鳞次栉比。郑坑乡党委书记熊焕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结合乡村旅游,打造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态特色旅游风情园”。

郑坑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浓郁的畲族文化和资源禀赋。2020年依托浙江(景宁)民族干部培训中心现场教学点,带动了农家乐、农产品销售、村民收入等,目前已完成接待旅游、培训4000人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研学培训旅游也将是全乡的一个重大突破。

 

幸福和谐生活在党的光辉照耀下

郑坑乡以改善民生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不断提高畲汉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让人民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扩建的“四好农村路”渤郑线改建工程,全线9.4公里由4.5米拓宽至6.5米的准三级路,成了致富路、生态路、旅游路,拓宽了3000多畲汉群众交通出行“便利道”。全县首个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受益总人口2949人,农村困难家庭的饮用水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拧紧了饮水安全“保护阀”。乡校的全方位软硬件保障,每间教室安装了空调,全天供应热水,每天为学生保障一个鸡蛋一瓶牛奶,儿童之家为学前教育夯实基础,铺平了义务教育“求学路”。医共体郑坑分院切实推进农村基本医疗全覆盖,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配备了基本医疗“护身符”。按照“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的要求,全面实现乡域困难群众危房解危,锻造了住房安全“避风港”。

如今,在郑坑乡,处处可见畲族元素,项项活动皆有畲汉融合,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人心,民族团结的思想更加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更加坚实,民族团结的特色品牌进一步彰显,民族团结的公共文化进一步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