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轮:深耕药圃的“新农人”

发布时间: 2021-12-09 14:56:52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陈德轮:深耕药圃的“新农人”

毛朝阳 姚磊


从技术员到掌门人;

从大城市到新农村;

他,回归农村,穿梭于药圃,俯身耕作,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传承“中医药文化”,履行“参政议政”职责,致力“慈善公益”活动……

他就是陈德轮,浙江再生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荣获浙江“千名战疫英雄”抗疫优秀个人、民建浙江省社会服务先进个人、民建浙江改革开放40周年风云人物、民建中央扶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深耕中草药 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我的曾祖父是一名老中医,在家中常听大人谈起曾祖父行医时的故事,这让我从小立志学医。”陈德轮回忆起学医的志向由来如斯说道。

自1993年从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制药专业毕业后,二十余年,陈德轮一直潜心于药物研发。他曾就职于浙江医科大学,从事药物技术员工作。在浙江医科大学经常接触病人,他深知药物对病人的重要性。2004年,正值大学改制之际,他萌生了弘扬中医文化,自己创业种植中草药的想法。

“有专业、有渠道,现在是中药发展的最好窗口期!”凭借满腔热血,陈德轮创办了浙江再生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中医和中药两个板块。

然而,创业之路荆棘遍布,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问题。由于中草药种植没有固定资产,银行贷款渠道不通,巨大的前期投入资金从哪里来?为此,他到处寻找合伙人。凭借在常山企业研发猴头菇药用制剂和浙江医科大学的研发履历,他的实力和坚持打动了数位合伙人,2006年,公司蹒跚起步。

公司总部坐落在具有“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龙游石窟之畔,研发中心位于杭州萧山产业园,是一家集“中药种植、膏方连锁、智能诊疗、健康管理”四位一体的中医药科技型企业。

“将总部设在龙游,一方面是龙游的地理环境适合中草药生长,另一方面也是想回到家乡做点实事。”陈德轮说起回乡的缘由,一股浓浓的乡情油然而发。

种植中草药,土地是关键。但土地流转上的进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南方土地以田埂为界,要推广机械化农业就要推翻田埂,这让具有传统农耕思想和恋地情结的农民们无法接受。尽管有政府引导,但刚开始只有部分农民愿意将土地流转给他。陈德轮就在已经流转来的土地上先行种植,其他农民看到了中草药能产生收益,看到了公司稳健的发展,后来便开始主动将土地流转给他。

到2017年,再生方公司在龙游县横山镇天池村流转3000多亩农田、山林,开始建设集“中药种植、中医体验、中药文化展示、研学和康养”等为一体的“天池药谷”项目。该项目为新老“浙八味”“衢六味”的种植和培育,目前已实现野生种苗驯化种植5个(主要是黄精、三叶青);实施玳玳标准化种植1400余亩,单品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取得中药炮制专利5个,种植专利技术3个;申请起草“玳玳、黄精”等省级种植标准2个。另外,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发展中药种植2000多亩,目前中药种植共6000余亩,种植规模浙江省排名第一。

农村老龄化严重,用工难成为阻碍“乡村振兴”项目发展的“绊脚石”,陈德轮也同样遇上了这样的“麻烦”。为解决用工难,他想到采用农业机械化的办法,翻耕、施肥、采摘用上机械进行半自动化操作。他专门采购了一台20万元的无人机,用于喷洒液体有机肥等工作。为了准确把握当地的气象,他还建立了小型气象站,为中草药的高质量种植撑起“保护伞”。

陈德轮还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展了智能中医机器人项目,公司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目前综合技术国内领先。

通过建立“政府+村两委+企业+农户”服务平台,近两年,公司每年给村民发放土地流转金180万元,为村经济合作社增收15万元服务费;每年解决50岁以上劳动力就业2000人,人均增收0.8万元;同时还极大的改善了因多年荒芜而没有种植的荒凉村貌,形成四季花海的中药梯田景观;公司每年中药材订单达300吨,产值1.2亿元。实现了美化庭院、增进农民增收、提升村集体经济收益、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多赢成果。

经过十几年的稳步发展,再生方公司荣获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百名乡贤联百村”助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民建实施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基地、浙江省最具影响力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浙江省中药材行业先进基地等18项荣誉称号。


开设研学基地 传承“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国宝,不能丢弃!必须从年轻人抓起,并发扬光大。”“作为中医药企业,应该敢为天下先,承担起振兴中医药的历史重任,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了发扬“中医药文化”,陈德轮开发了中医药推广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展研学项目,并成为衢州市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

研学开设了中医药文化宣讲。通过建立现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向学生介绍中医药学的基础知识,传授中医药的和文化、药性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药名文化、养生文化、济世文化等知识,开启中医知识启蒙教育。

研学设置了中医药文化实践体验。通过参与基地的中药材种植、采收、田间管理等短期现场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对中药材药性、药理、药效等的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提升学生的劳动参与性。通过中医药文化理论课堂的讲学、标本辨识、动手炮制等,让学生了解中医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掌握和了解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保障健康的中医药保健知识。通过研学者体验中医机器人,了解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和创新。让学生从中医药文化角度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激情,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了解中医文化中“望闻问切”的独特传承。

发扬中医药文化,需要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陈德轮深化校企合作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打造企业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工厂”,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孩子心中播下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传承的种子。


面对疫情“大考” 逆向而行敢担当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作为民建龙游县支部的主委,陈德轮贴近群众、服务民生。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同舟共济携手阻击疫情,是一家医药企业的价值担当,也是民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疫情来袭,陈德轮奋战在一线后勤补给线上。

“疫情形势最严峻时刻,在河南省境内,我5天没有下车找旅馆。大雪天,夜里在车上睡觉,仅靠一床薄棉被取暖。”陈德轮回忆,借助医药企业的“朋友圈”资源,再生方承担起为龙游采购防护物资的重任。

为尽快采购到防疫物资,正月初三,陈德轮带着员工来到杭州,办理了龙游县第一张跨省通行证,安排公司员工义无反顾驾车赶赴安徽、河南等重疫情区域。走遍各种“门路”、利用多种渠道,采购了一批批口罩、医用防护服、消毒液、医用酒精、额温枪等防护物资。期间,为了保证安全,大家全程住在车上,寒风凛冽、饥肠辘辘,种种困难实在难以言喻。

“为一线医务人员拉回首批5万多只口罩后,最大的辛苦也变成了幸福。”陈德轮坦言,“大战”面前挺身而出,也不失医药企业“救死扶伤”的奥义。

疫情前期40余天里,陈德轮行程历经浙江、河南、安徽等省,为龙游县各大医院、社区、企业等采购23万只口罩、3吨消毒液、1700只额温枪,大大缓解了一线医务人员、企业员工、乡镇社区干部和市民等防护物资紧缺的燃眉之急。

抗疫期间,陈德轮还将公司的3000多平米大楼提供给相关单位,用于收治新冠病人定点后备医院。他还腾空自己名下的一家酒店给当地医院使用,用于高风险工作岗位工作人员隔离居住。他还发动公司全体员工,坚守岗位,加班加点赶制“新冠1号”中药,免费赠送给社区、企业、执勤卡点、医院、红十字会等价值20余万元的中药,助推区域内其他企业复工复产。

陈德轮不仅仅在抗疫中勇担“民建”会员的社会责任,更力争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针对当前的农村发展困局,陈德轮提交了《开展“百村百药”项目助推薄弱村经济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提案。他通过广泛调研,提出以“百村百药”为载体,结合村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中草药种植,全面推进村庄及周边区域美化、绿化的农村新模式。依托中草药“亦花亦药”的特性,建立“政府+企业+镇村+农户”服务推广平台,利用当地龙头企业公司技术、资金、市场优势资源,在美丽庭院创建中,动员农户利用庭院、拆后闲置用地种植中草药,从而增进农民收入,美化村庄环境,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康养等,增强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和体验,打造独具特色的“百村百药”的精品城市后花园。此提案为助推薄弱村经济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新的路径。

陈德轮的提案不仅涉及他熟悉的中草药产业,还涉及许多社会民生热点问题。


关注弱势群体  致力“慈善公益”活动

“创业为国,报恩为民”,陈德轮一直致力于从事慈善事业。他主导创办了浙西第一家民营非盈利慈善机构“龙游爱在人间协会”。

有一户困难家庭,家中五人身患残疾,只有一名劳动力艰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然而祸不单行,因为一场火灾,唯一的劳动力也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深陷绝望。陈德轮得知此消息,通过协会在每个街口和公共场所放置募捐箱,号召大家为这一户困难家庭捐献爱心。同时,他还发动义演义卖义捐活动。全县共有2万余人献爱心,募集善款38万元。

在医疗期间,陈德轮多次前往探望并鼓励这名被烧伤的患者树立信心。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考虑到他因火灾双目失明,已经无法从事之前的工作,陈德轮又募集到5万元,带着他去学习中医推拿技能,帮助他开了一家盲人中医推拿店。有了一技之长,这家人用心经营着这家小店,目前经营状况良好,经济收入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

龙游有些因病致困的学生,家庭条件艰苦,没有单独的学习空间,有的趴在椅子上,有的蹲在床头学习。在陈德轮的提议下,协会开展“焕新乐园”公益项目,为每一户困难学生改造家园,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已完成22名学生的家庭改造项目,花费11万元。“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为他们尽一份绵薄之力,我感到十分荣幸。”陈德轮说。

陈德轮不仅仅帮扶本地的弱势群体,而且还十分关注其他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积极参加“少数民族村走访”“浙江百名贫困老党员慰问”“衢州市困难家庭慰问捐助”等各项公益活动。

革命老区四川叙永县有许多贫困家庭,陈德轮主动结对叙永赤水小学。为该校的200名学生提供夏冬两季校服,捐献图书2万册,并结对20名困难学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元的助学金。

雪中送炭的故事很多。在陈德轮的带领和影响下,协会运行六年来,资助贫困学生160多名、帮扶贫困人员550人次、结对贫困学生242名、发放资助款项500多万元、参与各项政府引领的慈善活动80余次。协会取得了浙江省政府颁发的“十大慈善机构”,2020年度浙江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