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深入推进海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发布时间: 2021-12-09 10:25:5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深入推进海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海宁市委统战部
近年来,海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创新机制、平台、载体,创优项目、品牌、特色,奏响了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曲,为助推海宁勇当“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示范表率贡献统战智慧和力量。海宁民族工作创新收获丰硕成果,2016年嘉兴市第一次城市民族工作现场会在海宁召开;2017年西山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中国民族报》专栏刊登海宁城市民族工作经验;2019年海宁一中校长邬明杰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0年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会在海宁召开……
走海宁特色城市民族工作路子,
提升民族工作现代化治理水平
让城市更好服务各族群众,让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近年来,海宁市着力构建“市委领导、统战部牵头、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格局,形成了“格局+机制+体系”的工作路径,奋力开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在深入调研和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海宁市于2016年实现村(社区)民族服务管理“四微”窗口建设全覆盖。
“西山社区通过发动少数民族新居民力量,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深入宣传民族政策、开展法律援助、提供生活服务。”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介绍。近年来,西山社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三社联动”的积极作用,携手爱心联盟、五朵金花工作室等社会组织,依托“情暖黑水”“微爱童行”“石榴花开”等项目,从各族群众的切身需求出发提供专业服务,促进各族群众融入海宁,同时反哺社会,参与城市共建。
在健全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方面,海宁市将民族服务管理工作全面纳入海宁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同城”推进模式。民宗、教育、社保、经信、市场监督、卫健等重点部门梳理工作机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纳入全市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素质建设纳入流动人口素质提升工程等,创新建立积分管理办法,坚持同管理同服务。
“我们会定期与学校新疆班开展合作,在寒暑假放假前期,市级相关部门还会为少数民族学生购买返程车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此外,海宁市积极引导成立市新居民和谐促进会川渝分会,吸收7名少数民族成员骨干主持工作。多年来,川渝分会在宣传贯彻党和政府民族政策法规、维护少数民族群体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树海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品牌,
实现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四级联创”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主要抓手,海宁市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采取“建库+建室+建项目”的工作方法,扎实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
近日,在悠扬的毕业曲中,160名海宁一中高三新疆学子迎来了他们的毕业典礼。“我们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怀揣梦想,感恩母校,感恩潮乡,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高三(2)班的学生卡地尔亚・卡德尔动情地说。
近年来,海宁一中以“五航工程”为抓手,以“心香莲”“候鸟归来”“合力助航”等七个创新项目为代表,稳步推进民族团结事业。
这是海宁积极树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品牌的一个缩影。据悉,2016年以来,海宁市已重点培育民族团结创建示范企业2个、学校3个、社区3个;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省级培育单位1个,嘉兴示范单位1个,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可看、可学、可做、可享,形成强有力的示范效应。
“原本少数民族是我们服务的对象,现在他们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成为服务别人的一分子。”西山社区的“五朵金花”民族社工室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服务各族群众,每年中秋期间开展的“民族情・合家宴”群众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社工邓铌介绍,自2018年以来,“五朵金花”民族社工室每年承接一批政府公益创投项目和政府购买项目,深度聚焦各族群众与本地融合的现实课题,深化实施“文化交流与融入”项目,使传统节日同庆,特色文化共承,以各族群众日益增强的文化认同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样的民族工作室,海宁还有不少。2019年,海宁一中成立“张爸爸幸福工作室”,建立“三导三心”工作法,全面关注学生个体需求,“让生命幸福成长”的理念传导到每一位学生,为培育“金种子”提供了良好土壤。
“工作室以‘生活指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为工作重点,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给予学生咨询、关怀和帮助,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海宁一中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3年4月成立的爱心联盟,现已发展成为海宁规模最大、组织架构最健全的联盟型公益社会组织,是海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的实践平台、服务平台、成长平台。爱心联盟筹建起用“公益公积金”及“919爱心基金”,“微爱童行”“石榴花开”等项目列入海宁统战“同心公益联盟项目库”。
据悉,“微爱童行”关爱新居民少数民族儿童公益项目从最初设立的暑期“爱心教室”,延伸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圆梦微心愿”、关爱“小候鸟”项目,参与助学人数达2万余人次;爱心教室已接收少数民族儿童500余人次;对接新疆沙雅、四川黑水和凉山、金华武义等东西部扶贫、山海协作、对口地区资助少数民族学生2000余人次,累计助学金额超200万元。
建海宁各族群众共有美好家园,
引领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海宁立足文化底蕴深、氛围浓的优势,打造“文化+宣教+典型”的工作风景,让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不断有力量支撑、有文化润泽、有梦想延续。
“二十几年间,海宁的变化日新月异。”1994年,苗族小伙石明洪刚从大学毕业就踏上了海宁这片土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在这里辛勤耕耘了二十多年。“现在孩子都上研究生了,越活越有归属感!”石明洪同时也是民宗界别的政协委员,他时常走访调研,关注各族群众生活情况,为他们争取更多优惠政策。“平时也会参加一些联谊活动,感受海宁的变化。”
多年来,海宁市坚持举办“和谐融入之星”中秋联谊晚会、“潮城拉面擂台赛”“粽情端午,欢聚潮乡”“点亮梦想・共圆心愿”夏令晚会等各类活动,增强各族群众对海宁的亲近感和归属感,逐渐形成各民族包容互融的良好局面。
柳灿是一个来自湖北恩施的土家族小伙儿,潮乡救援队、爱心联盟里都有他的身影。他曾经参与过爱心联盟的一个公益助学项目,在那里第一次接触了开化的困难家庭儿童,后来就有了结对助学的想法,并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柳灿说,“公益助学不是捐几本书、几个书包这么简单,也不是资助一年、两年那么容易。我希望通过这小小的举动,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海宁市通过开展海宁“和谐融入之星”评选活动,深入挖掘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实、服务贡献大的各族代表人士,不断增强其荣誉感和归属感,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如开展“民族团结和谐之家”创建活动,对守法经营的回族餐厅代表进行授牌表彰。多年来,该示范单位主动作为、带头表率,引导各族经营户遵规守纪、诚信经营。在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20多家少数民族经营户自发组织捐款捐物,10余位少数民族志愿者主动参与海宁抗疫志愿服务大军,展现了各族群众融入海宁、反哺海宁的良好风采。
多年来,海宁市始终以各族群众需求为导向,高站位统筹谋划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厚植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根基和社会根基,举全市之力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努力让示范样板创建带各族群体共建,让和谐文明新风促各族群体共治,让经济社会发展硕果为各族群体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