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乡贤之心 兴故乡之业
——杭州市萧山区以“四招”探索推进新乡贤工作
发布时间: 2020-09-17 15:18:32
凝乡贤之心 兴故乡之业
——杭州市萧山区以“四招”探索推进新乡贤工作
周超
新乡贤工作是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创新,拓展了统战范围,集中了统战对象,建立了新的统战组织,有利于构建基层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对当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以及统战工作自身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基础保障上出实招
一是精准定位。明确新乡贤工作内容就是将原本个别新乡贤助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通过统战方式将其组织起来、聚合起来、团结起来、活跃起来,积极培养和引导新乡贤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明确新乡贤“新”“能”“贤”并重的三大标准和政治、能力、品行的三大类条件确定工作对象,建立数据库,有的放矢。
二是建立机制。杭州市萧山区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新乡贤工作的若干意见》,将新乡贤工作纳入党委总体工作部署和年度大党建工作考核,通过“指挥棒”加强工作力度。建立区级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制定新乡贤工作的组织建设体系、工作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了新乡贤联络联谊机制、参与融入机制、开放参与机制、荣誉授予机制,指导各级党委开展新乡贤工作。
三是制定规划。构建三级新乡贤组织体系。各个乡镇(街道)遵循“六有”(有场所、经费、人员、制度、台账、活动)和“六全”(审批、班子、规章、资料、规则、措施)标准,建立乡贤联谊会,实现乡镇(街道)新乡贤组织全覆盖,鼓励各乡镇(街道)在有条件的重点村和社区建立新乡贤联谊会分会,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新乡贤工作格局。
在营造氛围上出新招
一是打造永不落幕的萧山人大会。通过召开“首届萧山人大会”,进一步密切与海内外萧山新乡贤的联系,激发新乡贤爱国爱乡、创业创新热情,形成助推萧山发展的强大合力和强劲动力,充分发挥“天南地北萧山人”公众号的宣传、联络桥梁作用,一方面让在外乡贤及时了解萧山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扩大萧山的知名度,提升萧山乡贤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加大对优秀新乡贤代表的宣传推送,挖掘典型人物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彰显新乡贤爱国爱乡情怀。
二是开展“寻访全球萧山人”活动。利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契机,组织“寻访全球萧山人”融媒体大型主题参访活动,生动讲述萧山乡贤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营造全社会知乡贤、敬乡贤、学乡贤、做乡贤的浓厚氛围。
三是建立新乡贤宣传展示阵地。出台乡镇(街道)新乡贤工作品牌创建标准,积极开展区域性新乡贤工作活动,实现以“一镇(街)一品”为特色的品牌化创建,如义桥镇将乡贤馆和镇展示馆融为一体,成为义桥镇对外宣传和展示的综合馆;河上镇综合利用老街旧建筑,打造独具特色的乡贤馆,开馆后成为当地乡村游的一个景点;党湾镇建设了乡贤馆并将其建成萧山区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基地;进化镇将乡贤馆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开馆两个月,已累计接待参观游客10万人。乡贤馆已成为培育、引领新乡贤文化的重要基地。
在凝心聚力上出妙招
一是建立“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线上”定期发送慰问信息,通报家乡发展大事,收集乡贤建议,如义桥镇为新乡贤寄送了《给乡贤的一封家书》,河上镇为新乡贤寄送了家乡千年银杏树叶和手绘的家乡地图,极大地激发了乡贤反哺家乡、回报桑梓的意愿。“线下”成立常态化服务团队,按照“政策送上门,服务送上门”的要求,积极联络在外新乡贤,动态掌握新乡贤切实需求,共绘发展“同心圆”,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都确定了重点走访新乡贤,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新乡贤的日常联系。如戴村镇通过访谈、实地参观的形式,共收集乡贤“金点子”40余个,为戴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极大的智力支持。
二是出台各项保障政策。加强调研,出台和完善新乡贤回归创业安居的各项政策,畅通新乡贤智力、资金、技术、管理反哺家乡通道,让新乡贤想回来、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如区民政局,按照“最多跑一次”的要求,制定方便、快捷、高效的流程,实现乡镇(街道)乡贤联谊组织的民政登记,对村级乡贤联谊会开展备案服务。又如区教育局和新街街道为乡贤蔡金法开设工作室,为新乡贤助力家乡发展搭建了有效平台,目前蔡金法工作室已成为萧山区数学教师培养的重要平台。
三是完善联络联谊机制。区级层面定期召开“萧山人大会”,将与会人员按照职业、特长、意愿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确定对口区级部门进行专项对接和日常联谊。建立区领导走访联系制度,结合地方商会建设、外出考察、邀请名家论坛等形式加强与新乡贤的联系,主动为新乡贤返乡创业牵线搭桥,让新乡贤切实感受到家乡的关怀和回乡创业发展的期盼。
在发挥作用上出真招
一是加大“三招三引”力度。引导新乡贤主动融入萧山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融入“4286”产业载体建设,有效推动项目回归、资金回流、信息回传、技术回援、人才回乡。如党湾镇近年来共引回较大规模的党商项目4个、总投资约6.5亿元。尤其是24名党湾籍建筑企业家共同出资组建了中量建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党湾绿色建筑产业联盟,并投资4.5亿元实施了该镇打造新型生态建筑小镇的标志性工程——中量大厦,开启了“总部经济+绿色建筑产业+互联网”模式。如义桥、河上两镇主打“文化归心”牌,以文化振兴吸引新乡贤回归,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回归,重启乡村的想象。乡贤的“向南之路”也开始成为更多人的“向南之路”。很多杭州的规划师、风景设计师、古瓷和画石艺术家等等,陆陆续续往义桥、河上、楼塔搬“家”。
二是扩大“建言咨政”广度。通过对新乡贤库的深度梳理,将其中的200位乡贤组成区级“智囊团”,各镇街也根据实际组建了“新乡贤咨政顾问团”“新乡贤参事会”等咨政参事组织,以“群贤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目前已有13个。首届萧山人大会以来,全体新乡贤通过各种渠道为萧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建议数千条,其中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参考。党湾镇召开首届“乡贤论坛”,发挥乡村振兴顾问团的作用,依托四大顾问小组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全方位参与乡村振兴,为党湾镇发展建言献策。
三是拓展“乡村治理”深度。充分借助新乡贤的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和德高望重的品行示范,积极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谋划“自治+善治”的工作体系,为基层治理带来了活力。“沙地老娘舅”钱关林退休后成立了个人调解工作室,积极参与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其中不乏一些令镇村干部都“头疼”的疑难纠纷,累计化解纠纷600余件,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有序引导新乡贤回乡参选村“两委”并发挥好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如凤凰坞村村支书董建原本在绍兴做生意,2017年被选为凤凰坞村村支书,带领全村人民大力整治村庄环境,打造美丽乡村,以萧山抗战纪念馆、中美合作纪念馆、红色党建基地等一系列红色教育基地为支点,为村庄带来了名气和人气,赢得了全省“外国人眼中最美乡村”、全区唯一一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全区首个省级AAA级景区村庄、全市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等荣誉。
四是提升“乡风文明”高度。深入挖掘新乡贤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新乡贤文化课题研究,以新乡贤文化的正能量为引领,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教化、感化乡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先贤文化,修建各类故居、纪念馆。如宁围的鲁冠球精神纪念馆、楼塔的楼曼文烈士纪念馆、闻堰的杨时纪念馆等先贤专题馆成为初心教育的实践基地,成为全区学习先贤的“网红”打卡地,培树了文化自信,承继了优良传统。开展新乡贤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村居、进企业、进景区、进文化礼堂等“七进”活动。如戴村乡贤杨明,多年支教贵州贫困山区,曾先后被评为“杭州市道德模范”“贵州省道德模范”称号。建立“小乡贤”培树体系,主动了解他们的成长动态,根植投身家乡建设的信念,引来新乡贤队伍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