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梦谱新篇

——写在浙江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之际

发布时间: 2020-09-17 14:56:40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同心筑梦谱新篇

——写在浙江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之际

周叶

2020年6月29日,浙江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杭州召开,五年一度的表彰,见证了民族团结之花在浙江大地常开长盛、常开常新。

浙江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齐全。据了解,浙江省共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62万,他们从祖国各地前来,在浙江工作生活、追逐梦想。这里还有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23万多名畲族群众在之江大地上安居乐业,传承着千年畲汉兄弟情。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此次大会上共有49个单位、71名个人获得了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称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从事这一事业,我们既感到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来自遂昌县的畲族干部蓝水林走上发言席,分享他进入民宗部门后的工作感受。本次受表彰的模范中,像蓝水林这样奋战在民族工作一线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模范维护者和建设者,也是在浙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热情促进者。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在大会上充分肯定了近五年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创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遵循。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的部署,努力建设“重要窗口”。在这一新征程中,我们要把民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全省各族人民要以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为榜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为建设“重要窗口”汇聚起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进入新时代,浙江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自2015年浙江省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来,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5年来,全省各条战线涌现出众多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民族团结之花在之江大地盛开。

打造民族乡村振兴的“浙江样板”

乡村振兴路上,民族乡村不掉队。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拓展深化民族乡村“两山”转化通道,积极打造民族乡村振兴的“浙江样板”。2018年,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等10家单位联合下发《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年》,启动“双百村结对行动”,由此拉开浙江省统战系统民族乡村振兴序幕。当年8月,民族乡村振兴计划正式启动,为浙江民族乡村同步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经过不懈努力,浙江已经成为全国民族地区均衡发展的典范。2019年,国家民委将“支持浙江开展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写入了当年工作要点,将“示范建设”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交给浙江。同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浙江32个集体和个人获荣誉称号,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唯一的模范集体代表发言。据统计,2019年浙江省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7万元,全省382个民族村与全省同步实现“消薄”目标。

本次大会上,省委书记车俊强调,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大力推进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抓好抓实民族乡村“消薄”提升工程、“双百村结对”活动,全面推动民族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提升、居民收入增长,率先破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同时,全面提升我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工作水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浙江力量。

今年5月8日,央视新闻联播介绍了桐庐县莪山青年创业人在美丽田园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充分挖掘畲族“稻鱼共养”传统农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建成“渔米香”稻渔共作基地的典型事迹。新闻里提及的稻渔共作基地,正是坐落于桐庐县的莪山畲族乡沈冠村。该村近年来立足“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以“稻香沈冠”为品牌的田园生活综合体,助推当地全面深入实施民族乡村振兴战略。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个山区小乡,面积仅有28.4平方公里。近年来,市、县两级相继出台了多项专项扶持政策,杭州市政协更是持续30年结对帮扶莪山乡。2019年10月,全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乡创建启动仪式在莪山乡举行,打好民族牌、走好特色路,莪山乡积极培育壮大“一村一品”,畲风畲情成为鲜明特色。

除了以“稻香沈冠”闻名的沈冠村,莪山乡还涌现出了多个特色产业:千亩生态稻、万亩高节竹、十万斤红曲酒、百万只黄金粽……如今,这里黄泥房变身高端民宿,空心村转型为特色景区。莪山乡还成功创建全域3A级景区,2019年共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益超亿元。

丽水市龙泉市竹垟畲族乡党委书记杨惠民,是本次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的一员。自2018年任竹垟畲族乡党委书记以来,杨惠民深入调研、盘活资源,划定以乡政府所在地盖竹村为核心,以畲族特色村寨罗墩村、金田村为两个点的“一心两点”风情旅游功能区建设格局,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道路。

在了解到竹垟畲族乡各行政村发展不平衡,但又各具特色的情况后,杨惠民带领全乡干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最终确立了“区域整体规划,以民族村为重点”这一发展核心,总投资3000多万元,谋划项目21个。在项目建设中不断强调要“有乡愁、有畲味”,多次到各个项目施工现场对细节逐一确认。“建设要新,但是传统的文化一定不能丢”是他常在施工现场强调的话。

如今,竹垟畲族乡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均融合畲语、彩带、畲族形象福娃“小畲哥小畲妹”等元素,设立民族文化景观小品,全域营造“民族文化”氛围,特别是以民生实事为载体,打造畲族旅游风情小镇和民族特色村寨,使得民族村的特点更加突出,让畲乡“强”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绘就民族团结和谐发展新画卷

浙江是城市民族工作大省,全省现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62万,居全国第二。本次大会上,省委书记车俊指出要创新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夯实社会基础,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精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水平,更好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努力把浙江打造成为多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好家园。如何让城市更好服务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是全省上下一直积极探索的工作。

近年来,浙江省立足基层社区,探索以“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四微”建设,目前已在基层社区建立800多个“四微”载体,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浙江省还积极探索“党建+民族团结”,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等新模式,城市民族工作不断推陈出新。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的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包粽子其乐融融。目前,鸡鸣山社区生活着20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创设“民族团结一家亲”“融书苑”“我们的节日”等一批民族团结服务品牌,并定期开展各类活动。与此同时,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也组建了红石榴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等志愿服务,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义乌是浙江省少数民族群众来源地最广、聚居人数最多的县级市。当地坚持党建引领,多民族共建共享,打造共荣共美大家园。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培训,近3年已培训2万多人次,深受少数民族群众欢迎。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米娜工作室”。负责人是学院专职辅导员、维吾尔族教师米娜瓦尔・艾力。15年前她考入宁波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宁波,目前从事思政教育工作。工作室全力帮扶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的学生中已有近200名回到新疆,还有10余人留在宁波发展。“我不单单是为学生服务,还要为整个社会、为我们中华民族培养人才。”米娜瓦尔・艾力说,她会用微薄之力,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这样的民族工作室,浙江还有不少。近年来,浙江省在少数民族同胞较为集中的学校、企业、社区等单位设立民族工作室,开展教育引导、情感联络等工作。海宁“五朵金花工作室”、宁波鄞州“老潘少数民族工作室”、绍兴柯桥“阿凡提工作室”等一批品牌工作室大量涌现,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和谐融入当地。

民族一家亲,抗疫见真情。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来浙少数民族同胞积极行动、手足相亲,携手抗击疫情。“民族团结一家亲,龙游是我第二个家。”龙游县一家拉面店老板、回族小伙高成龙说。抗疫过程中,他接连多天为抗疫一线的执勤民警们送上热气腾腾的拉面和盖浇饭。战“疫”期间,还有不少少数民族餐饮从业者免费为一线抗疫人员送去关怀。

面对抗疫初期医疗物资紧缺的情况,浙江润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藏族企业家秦旺仁增改造生产线转产口罩。他和妻子还慷慨解囊,向台州市黄岩区慈善总会捐赠1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专家、土家族医生杨秀智一直坚守在一线,平日里,杨秀智还积极带领区少数民族代表联谊会走社区、进学校开展志愿活动;台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主任、回族医生丁萍在疫情期间带头值班值岗,作为市政协委员的她认真履职、建言献策,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和谐关系添砖加瓦……

为助力脱贫攻坚贡献浙江力量

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浙江勇担当。天山脚下,援疆干部王国军应当地群众的强烈要求,援疆期满后继续原岗留疆支援,助力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四川平武,柴胜辉脚踏实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雪域高原,王世美挑起了教育援藏工作,积极为两地教育联盟穿针引线……受表彰的模范集体中,还有不少浙江企业通过项目帮扶、劳务合作等,助力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攻坚。

从诗画江南奔赴雪域高原、天山脚下……浙江很早就把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每年筹集对口支援财政资金超过50亿元,实施项目超过400个,并积极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增强造血功能。目前,浙江共结对新疆、西藏、青海等8个省、区的100个县(市、区)。5年来,一批批援派干部人才奔赴远方,各级党政交流持续深入,民间交流蓬勃开展,劳务合作深入推进,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浙江力量。

“模范个人”获得者王国军,是金华市发改委行政审批处副处长,同时他还有一个身份——连续两批的“援疆人”。2016年,他作为浙江第九批援疆干部,任金华市援疆指挥部产业发展组组长、援温宿县发改委副主任。2019年,在受援地的强烈要求下,经组织批准,继续原岗留疆支援。援疆期间,他始终坚持以助力温宿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首要任务,曾筹集社会帮扶资金和物资合计900余万元,为温宿县深度贫困村和困难连队实施了16个村级扶贫项目;每年带动350余户种植户种植水生蔬菜,帮扶贫困户150余户脱贫。

另一方面,王国军还创新“望闻问切”工作法,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发挥了援疆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从内地引进了17家企业到边疆落户,解决当地600余群众就业;引进核桃、红枣加工企业3家,产业配套企业3家;大力引进特色产业,引进农业新品种30余个,招引企业4家,帮助成立专业合作社3家,特色种养殖面积达5100亩;并建立了温宿农产品疆外销售网,共建立80家销售实体及网络,带领完成温宿县特色农产品销售6万余吨,实现了全方位、多渠道的“疆果东送”,开拓了温宿的农产品市场,增加了果农收入。

在温宿县的4年,王国军建立了“旅游+扶贫”的工作模式。他多次带领温宿赴内地筹办“天山梦城、山水温宿”嘉年华文化旅游推荐活动,光2019年这一年,就吸引内地游客166万人次,同比增长95%,带动山区贫困户增收10万余元。

距离阻隔不了情谊。“柯桥,我们终于回来了!”今年4月,绍兴市柯桥区包机接60名藏族学子返校,减少学生返程途中的交叉感染风险。柯桥区西藏民族中学是全国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内地西藏初中学校之一,现有584名藏族学子就读。

作为全国最早承担内高班、中职班办学任务的省之一,浙江多年来已为对口援助地区培养了少数民族学生2.6万余名。抗疫期间,7000余名留浙在校民族班学生得到悉心照顾。一颗颗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党的阳光沐浴下茁壮成长。

不忘初心,坚定民族团结信念。多年来,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周武杰以“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信条,立足学校教育工作岗位,深入落实东西协作计划,将民族特色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组织多彩的民族活动,重视师生间的民族团结,积极参与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教育协作计划,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帮扶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梦想起航。

自2017年开始接收“云南班”学生,周武杰便全面负责“云南班”的教学、生活、后勤等工作,为学生们的未来发展积极谋划。针对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差的问题,周武杰联系了社会慈善机构和企业捐资助学,减轻学生经济压力,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校+社工”等途径,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四川木里县是德清的结对帮扶县,周武杰还积极参与木里县的工作交流,深入了解木里所需,精准扶贫,积极为木里县的特色农产品建立销售渠道,助力木里县脱贫致富。周武杰用自身实践践行了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的理念,既送温暖、送知识,更送志气、送信心,让民族班学生的梦想在德清启航。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时代的节点上,全省上下正对标“重要窗口”建设新目标新定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之江大地上,各民族正携手奋进、阔步前行,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