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把金钥匙” 高质量走好民族乡村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 2020-07-03 17:16:30
巧用“三把金钥匙”
高质量走好民族乡村振兴之路
云和县委统战部
云和县是全省13个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全县有26个少数民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0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68%,下辖2个民族乡(安溪畲族乡、雾溪畲族乡)、22个民族行政村。全省民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云和县坚持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发展理念,用好全市“两山”发展大会提出的“三把金钥匙”,加快民族地区“两山”转化,高质量走好云和民族乡村振兴之路。
跨山统筹,构建民族乡村融合发展格局
用好“跨山统筹”金钥匙,破解长期以来民族乡村偏远分散的发展瓶颈,探索构建民族乡村融合发展格局。
打造一个龙头。依托“叮当岩—佛儿岩”自然资源及云和雪梨产业、安溪和雾溪畲族乡浓郁的畲族文化,着力打造安溪—雾溪畲族风情4A景区,景区涵盖2个民族乡、3个民族村,辐射2个民族村。以安溪—雾溪畲族风情4A景区为龙头,引领全县民族乡村发展。
构建四个融合发展区(带)。即依托“云和梯田5A景区创建,构建“云和梯田”5A・畲族风情旅游区;依托“十里云河”全省美丽乡村旅游风景线,构建“十里云河”美丽乡村旅游风景线・畲族风情带;依托“蓝家大院”和百亩桃园,构建“桃花寻源”畲族发展区。四个融合发展区(带)涵盖12个民族村,辐射2个民族村。
建设十个重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抓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这个重点,计划性、项目性、创新性、特色性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重点建设好黄处村、下武村、坪垟岗村、长汀村、云岸村、新岭村、大坪村、梨庄村、赤石村和规溪村十个重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形成全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百花争艳”景象。目前,坪垟岗村获评浙江省十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梨庄村获全省100个最美田园称号,黄处村入围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创新引领,启动民族乡村加速发展引擎
用好“创新引领”金钥匙,积极探索民族乡村振兴新途径、新路子、新引擎,努力向创新要效益。
全面“消薄”突出效益。一是巧用资源“点石成金”,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乡村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创新发展模式。利用光伏发电,9个民族村装机4310平方米,装机总量达2534瓦,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利用河权改革,安溪畲族乡联建水电站,该乡8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利用资源转型产业,将新岭香菇村转型为观光农业、建设百亩桃园,201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二是联建项目“妙笔生花”,通过联合兴建成购置物业项目帮助民族村“消薄”,如云和县投资3456万元购买面积6924平方米和8848平方米两个标准厂房,其中7个民族村共实现增收5万元;雾溪畲族乡6个村联合购置店面房,实现租金增收6.3万元;赤石乡联建渔村民宿体验区项目,实现年租金28万元,1个民族村年增收2万元。三是聚力人才“春风夏雨”,引导民族乡村革新理念,利用乡村振兴讲习所加强培训,加大对民族村村级组织建设力度,向12个民族村选派优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指导员),增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脱贫攻坚突出精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部署,聚焦少数民族群众民生,实施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工程。一是精准帮扶助脱贫,探索开展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造血式”精准帮扶工作,采取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申报种养类别,安排项目资金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直接补助到户,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促进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2018年,首批136户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每户领取了1650~2050元的生产资料补助,通过一年的生产,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实现500~4000元不等的增收。2019年,进一步深入该项工作,将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纳入全县精准帮扶范围,每户给予5000元的生产资料补助。同时,组织相关技能培训,并与第三方合作对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精准帮扶后续服务进行托管上门保障。二是“雪中送炭”助脱贫,落实少数民族群众困难补助,少数民族义务制学校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助学补助,通过申报摸底,在节前、开学前等特殊节点扶困助学。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志愿服务团,开展志愿扶贫帮困、公益活动,改善少数民族群众民生。
民族团结突出融合。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搭建“童话云和・云上山哈”民族团结进步系列活动载体,促进民族乡村民族团结。一是文化引领促团结,加快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涵养,以文化振兴推动民族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成立少数民族发展促进会,加强对畲族文化的挖掘弘扬,支持推动民族事业发展。先后建成黄处同心广场、新岭石榴子广场、坪垟岗民俗文物馆等一大批文化场馆,先后出版《凤凰曲—畲族山歌选集》《走进云和畲族乡村》《诗画云和畲乡畲村》等民族文化书籍。每年举办“畲族三月三”活动和民族乡村“畲族乡村村晚”“畲族对歌会”“畲族语言、彩带进校园”“畲族舞台表演戏挖掘”等活动,挖掘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二是载体搭建促融合,探索在白龙山大坪社区成立“同心”共建会,共建共管下乡转移形成的5000多人口集聚区域,大坪社区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培育名单。探索在凤凰山街道建设“外来媳妇之家”,引导外来媳妇融入当地生活。通过载体搭建,加强民族村域基层治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团结管理模式,有效地促进各民族融合发展。三是基地建设促示范,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基地建设,建成县级民族团结进步基地8个,其中部门1个、街道1个、学校2个、企业1个、社区1个、民族村2个,积极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问海借力,念好民族乡村“山海经”
用好“问海借力”金钥匙,打开山门,以山为媒,唱响民族乡村振兴“协作曲”,实现借力发展。
飞地经济“妙笔生花”。开阔发展思路,积极谋划“飞地”,向“飞地”要效益。在省人力社保厅的帮助下,云和县在嘉兴港区落地全国首个民族乡村振兴“飞地”产业园,产业园建成后将为安溪畲族乡实现每年约135万元的增收。
“双百结对”结出成果。落实全省民族乡村振兴“双百村结对行动”实施方案和全市“百名干部联百(民族)村、百名专家扶百(民族)村”行动要求,深入实施“双百村”结对活动,主动对接结对帮扶单位和帮扶专家,充分发挥结对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和帮扶专家的智力优势,培育民族乡村产业,增强民族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如:民进省委会结对雾溪畲族乡坪垟岗村,落实村内游步道建设项目50万元,并积极发挥智力优势,组织高校专家对雾溪畲族乡进行问诊把脉和产业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协助雾溪畲族乡列入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示范乡镇;嘉兴市佛教协会结对凤凰山街道新岭村,每年给予20万元用于提升百亩桃园基地,提升桃园经济效益。
四海乡贤聚力发展。组建民族乡村振兴发展顾问团,聚力聚智,发挥乡贤筹资金、聚智力、强服务、促治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助推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组建民族村乡贤参事团,积极引导乡贤参与民族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