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宁:参与“祖统联谊”工作四十年
发布时间: 2020-07-03 15:05:36
吴兆宁:参与“祖统联谊”工作四十年
龚玉和
近日,笔者采访了金华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东阳市政协原副主席吴兆宁,请他谈谈从事统战工作的经历。
吴兆宁是东阳人,1929年出生,父亲吴允周1938年受命在陕西王曲襄助创办黄埔七分校。1948年,吴兆宁从杭州安定中学毕业后跑到南京,报考了黄埔军校二十三期。
抗美援朝爆发时,吴兆宁申请加入志愿军。1951年2月,赴朝参加第五次战役,任炮兵营第三连见习副排长,由于表现积极,被提干入团。第五次战役后,他因历史问题被遣送辽西军区北镇学习大队二年。
1954年10月,吴兆宁被遣送回到东阳老家务农。后来,他先后在新城五七高中、中学、小学当了12年赤脚教师。
担任东阳市政协副主席
1980年,吴兆宁当选为省、市两级人大代表;1984年9月,被推举为东阳市政协委员,并当选为副主席,自此连任六至九届专职副主席。1990年,政协增设了对台侨务组。
第六届政协会议时,又分设为对台工作组、侨务工作组。至第七届政协时,根据对台工作新形势,改称“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简称“祖统会”),由吴兆宁任祖统会主任。
1998年,政协换届(吴兆宁已70岁),才离开领导岗位。
这些年的政协生涯,成为吴兆宁一生中最愉快、最值得怀念的日子。在此期间,他与同仁合作共事,融洽相处,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经历并参与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工作。
东阳去台人员和港澳同胞人数较多,也是重点集中区域之一。东阳三胞亲属多,华侨有侨联,对台有台属联络点。东阳也是全省黄埔同学较集中之地,占全省的1/7(黄埔同学会220人/上世纪90年代),由此设立了一个联络组。掌握了这些情况后,对开展祖国统一大业与对台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1985年11月,东阳召开全市台属代表会议,成立台胞台属联谊会,吴兆宁当选为会长。会上,确立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为统一祖国大业服务”宗旨。1987年后,台湾开放了民众到大陆探亲,对台工作出现了新局面,对台工作也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为此,经领导同意,配合对台工作部门,吴兆宁与同事们在1987年1月8日至18日在台属易于集中的吴宁、巍山、上卢、六石、南马、湖溪六个点,分别召开了台属新春茶话会。在会上,吴兆宁谈了自己落实政策后到政协工作的体会,将大家共同关心的对台工作方针、“一国二制”作了宣传,并回答了台属的问题,还将省台办的《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努力》发给大家,介绍了台联会宗旨与任务,加强了与台属的通信联系,共同做好返回大陆探亲台胞工作,达到发挥台属的特殊作用。
1988年清明节前,台北东阳同乡会组织了132人的返乡探亲团,在总干事赵菊芳带领下回来探亲。那一年,返乡探亲的台胞共有687人次,包括退役将军、博士、工程师、商人,还有同乡会的理监事,高雄同乡会理事长,有解放前去台的第一代台胞,也有在台出生的第二代台胞,不少人在台办企业、经商或从事文教工作。
对于大部分回乡探亲的台胞,吴兆宁与同事们都能做到主动上门拜访,对于重点人物则邀请来城,由政府出面接待陪同参访。台联会理事也能自觉配合政府搞好接待工作,台胞普遍感到满意。返台后,不少人撰写《返乡观感》或《探亲纪实》。
做好重点台胞、台属工作
东阳有一个台湾报业巨子王惕吾先生,1949年创办《民族报》《民族晚报》,不久更名为《联合报》,王惕吾任董事长。王惕吾的一个亲戚赵惠仁文革时被开除公职回家。改革开放后,落实了去台人员亲属政策,补发他十年工资,并推荐他为东阳县政协委员。后来,又担任了省政协委员、金华市政协常委、县政协副主席。在1982年召开的一次全县台侨属座谈会上,吴兆宁与他相识,两人很快就成为知心朋友。为重修王惕吾祖坟,吴兆宁多次到过王先生老家。王家祖坟修复后,还拍摄了一卷录像带寄给王惕吾。
有一次,赵惠仁哥哥赵克仁回乡探亲,吴兆宁参与了接待。赵克仁表达了王惕吾有意赞助东阳办教育意向,想在东阳办一所大学。吴兆宁听了,觉得办大学并非易事,大学招生由国家统配生源,层层审批,手续比较复杂。办成后,还要常年投入巨大财力,东阳尚不具备条件。于是,吴兆宁建议他设立一个王惕吾奖学基金会,支援东阳教育事业。
1989年,赵氏兄妹去香港会见了王惕吾,初步确定了王惕吾准备回乡办教育、创设医院等项目的意向,也确定了王惕吾奖学金的设立。
台湾探亲之旅
到台湾探亲是吴兆宁多年来的心愿,在1989年终于梦想成真。那年8月21日,吴兆宁第一次踏上了台湾的探亲之旅。成行前,吴兆宁梳理了近几年来接待台胞时的记录,列了一份港、台两地需拜访人士的名单,与此同时,走访了重点对象在大陆的亲戚,为他们捎信带物,还摘录了当年东阳“七・二三洪灾”实况录象等。
吴兆宁于8月21日启程,11月21日返回东阳,途径香港,在同乡会馆又停留了7天。先后4次拜会了王惕吾,就他捐赠项目进行商谈。这是行前东阳市委书记梅峻、市长童德成、政协主席陆锡经交待过的。
吴兆宁于8月28日抵台时,父亲见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王先生刚来过电话,约你明天十点去《联合报》见他。”
王惕吾和蔼可亲,仍保留一口浓重的乡音,这无形中拉近了距离。他向吴兆宁索要建材、钢材、水泥这些建筑物资的清单。原来,王惕吾赞助项目的资金要以物资进口。事后,王惕吾表弟徐戴荣和东阳同乡会副理事长陈和贵告诉我,王惕吾坚持以物资形式进口不无原因,他怕会有“资匪”嫌疑,成为他人攻击的口实。进口物资属“商业往来”,不易被人指责。
谈到资助的巍山医院项目时,王惕吾有些犹豫了,因为他祖家王村光离巍山很近,虽说方便了王村光村民,可人口稀少,怕“摇风”(东阳话/病人)不多。吴兆宁说,县城是全县中心,居民稠密,已经有一座有规模的人民医院,如再投入资金是最好不过了,你可以派个行家考察一下。
派谁去呢?吴兆宁提议派他在台的同学徐日晖。徐日晖曾任台湾空军医疗处处长,退役后担任台湾一家医院的院长,且徐日晖的父亲也和王家关系密切。王惕吾听了觉得主意不错。
9月3日,东阳同乡会召开理监事会,邀请吴兆宁参加。开会时,他介绍了“七・二三洪灾”实情。因行前有准备,有事例、有实据、有数字,大家听了更加关心。王人豪第一个发言,提议募捐救灾。会议主持者陈和贵带头认捐1万美元,最后共募得3万多美元。
11月12日,台北黄埔校友会200余人集会,因父亲是七分校教育长,吴兆宁本人又是黄埔末期学员,所以特别邀请他以师弟身份陪父亲参加。
几次台湾之旅
1990年4月,吴兆宁第二次去台湾。
那次到台湾做了四件事,一是向在台亲友讲解了千岛湖事件真相;二是在台北东阳同乡会的理监事会上,解释了吕秋文为家乡捐资办学而引起的误会;三是协助东阳木雕厂在台举办木雕精品的展销活动,请王惕吾到场剪彩;四是拜会了台中劳动协会,就该会驻东阳设办事处的事宜交换了意见。
第三次台湾之行是1992年,行前,市委书记童德成特别交代,要吴兆宁向王惕吾提出帮助修建地方铁路之事。到了台湾,预约了见面时间。进了客厅,他就说,他对农业项目有兴趣,台湾的农业很先进,想为家乡搞个有关农业技术培训项目。吴兆宁也就不提修铁路,顺着他的意思,建议此事由东阳农业局或科协来办。
吴兆宁第四次去台湾是1996年8月,到台湾为父亲奔丧,也是最后一次到台湾。此时王惕吾已谢世。
父亲的丧事很隆重,黄埔军校从十五期到二十三期的同学均派代表前来悼念,二十三期黄埔毕业的16位同学也来了,大部分是朝鲜战争被俘后去了台湾。
大家相互叙述各自经历,吴兆宁了解到二十三期同学中,在1949年12月底前离开大陆与朝鲜战争中被俘去台湾的共有60多位,多数在军界服役,少数从商后成了大亨。
吴兆宁的四次台湾之旅既加深了同乡的感情,结识了更多同乡,又领略了台湾风光,既看到宝岛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物质生活富裕的一面,也看到了许多阴暗面及台独分子的嚣张,给人带来的种种忧虑与不安,增加了他对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联谊工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