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党员郭青岭:二十三载耕耘良渚遗址的保护和申遗

发布时间: 2020-07-03 14:55:48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民革党员郭青岭:

二十三载耕耘良渚遗址的保护和申遗

王晓红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好消息,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

良渚古城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作为良渚古城申遗过程中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民革党员、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郭青岭没有完全沉浸在庆祝的喜悦之中,她一边在微信朋友圈从专业角度向大家分享保护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一边忙碌着后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开园仪式等系列工作。

“当天的项目,良渚排在第三个,整个审议过程持续14分钟,我却觉得无比漫长,无比焦急。等到那一锤落下时,我眼泪毫无预兆地涌出……能参与到保护良渚遗址、推动古城申遗和传播良渚文化等等这所有的一切中,自己是何等的幸运和幸福。”郭青岭热泪盈眶地说。

 

“博物馆人要耐得住寂寞”

1996年,刚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的郭青岭作为专业人才引进到了良渚文化博物馆(良渚博物院的前身)工作。第一眼见到郭青岭的人,心中都会有个疑问,这位重点大学毕业的女同志,个子小小,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能干得好这份工作吗?

那时候的良渚文化博物馆可没有现在这么好。馆内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就五六个,博物馆地处乡下,远离城市中心,交通也不发达。周边除了农田小山,还被一些工矿企业包围着,空气也不好。为了方便工作,尚未婚的郭青岭就一直住在单位安排的单间宿舍中,条件十分简陋。“说实话,刚开始的几年,没有娱乐,没有社交,要耐得住寂寞,对小年轻来说的确是个考验。”郭青岭说,那几百个日日夜夜,她都是通过看书排解寂寞的。沉淀了两年左右,郭青岭开始撰写良渚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章以及博物馆学研究文章,她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相关的考古学文化学术讨论会和博物馆学研讨会。工作中,她并不是一位讲解员,但出于热爱,她也时常参与到讲解工作中去。她还提出了“史前遗址博物馆要重视专家型讲解员培养”的观点,观点一经提出,在业内倍受关注。

1999年,郭青岭开创了《良渚文化论坛》馆刊;2002年,她主持完成了对博物馆馆舍、陈列和环境的全面改造提升。一支不到10人的队伍,在她的带领下,在困苦的环境中不断创造机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开拓。

当初不被看好的郭青岭一干就是整整17年,果断干练、智慧自信,且富有亲和力,从一名基层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路做到法人副馆长、副院长。

 

“要建一座经得住考验的博物馆”

2003年,良渚文化博物馆遇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异地重建新馆。作为博物馆的负责人,郭青岭全面负责新馆的建设。

在郭青岭心目中,一个好的博物馆,不仅有保护、保存文物的工作,还肩负着向人们传播文化和文保理念的责任。博物馆并不是建完就好了,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它都要能经受得住人们的评价和历史的考验。

为了建成一座有前瞻性的现代化博物馆,郭青岭带着团队先后考察了国内外许多博物馆,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撰写了3万多字的考察报告,这些成果后来大部分都被借鉴和应用在新馆之中。

着手建馆时,郭青岭把大量的精力投放在新馆的内容研究和策划上,在建筑设计和陈列设计尚未开始时,她就拿出了一份已论证通过的内容策划,为后续的功能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当时,这种做法远远走在国内博物馆建设的前列。

建筑外立面的设计,郭青岭直接参与其中,就建筑空间和功能布局不断与设计师沟通。“专业上的问题,我绝不会妥协,我的意见都有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最终,因为郭青岭的坚持,她的意见都得到了设计师的充分采纳。

内容和设计都确定后,重头戏才刚刚开始。由于博物馆展览项目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展览工程的预算、招标、合同签定、项目管理是博物馆建设中的难题。郭青岭没有拘于形式和流程,一边向专家同行讨教,一边根据实际情况跟政府沟通,最终形成了一套与博物馆展览项目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政府认可的招标和管理程序办法,成功应对建设中各种状况,不仅有效控制预算,更是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了建设项目。

2008年,全新的良渚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参观者络绎不绝。内部珍贵的展品,良好的功能空间舒适度,都极好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2009年,郭青岭主创的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高票荣获第八界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国内许多同行慕名前来考察交流,郭青岭无私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建设经验与大家分享,她还被邀请作为博物馆展览专家评委参加全国各地博物馆展览方案评审,被聘为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评选专家库成员。

 

“要有一支好的人才队伍传播文化”

良渚博物院一面世,作为分管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和学术研究、资料采编等工作的副院长,郭青岭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她大胆运用国际策展理念,每年精心选题,高质量引进举办一系列专题展,每个展览都注重内容和形式、图录的出版、富有趣味的教育活动设计、相关内容的讲座举办、展览与公众的互动,尽量使得每个展览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如今,她的这一理念已成为博物馆展览的普遍思路。

别看博物馆内放的都是价值连城的展品,其实博物馆是个“清水衙门”,缺人、缺经费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但好的文化需要有人传播,才能让更多的人获悉。为了应对这一难题,郭青岭未雨绸缪,亲自抓志愿者工作。在新馆还没落成前,她就联系当地一所职业高中的百余位学生开展志愿讲解活动来积累经验,等博物院一建成,志愿者队伍就应运而生了。

结合十多年的实践,郭青岭学习了大量志愿者相关概念、研究成果以及他馆的经验,亲自起草制定章程,提出并实施“志愿者组织为自主管理”的构想,设置志愿服务内容。这些理念和实践走在了国内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前列,让良渚博物院志愿者工作在起步中就与国际接轨。如今,良渚博物院的志愿者队伍是由来自各行各业的150多位热心市民组成,他们在讲解、咨询、导览、展览、社教等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了人,还要培养人。一个好的讲解员,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历史,他需要有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知识面,还需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早在1998年,郭青岭就提出讲解员学者化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她亲自对讲解员进行授课。日积月累,良渚博物院的讲解员队伍在省内脱颖而出,获得全国讲解员大赛三等奖的历史最好成绩,郭青岭也被聘为全国文化遗产宣讲大赛专家评委。

 

“没有研究工作的博物馆是站不住脚的”

“一个不开展研究工作的博物馆就如一座海市蜃楼,是虚无缥缈站不住脚的。” 一直以来,郭青岭在良渚文化和博物馆学的研究道路上孜孜以求。她认为,研究工作是博物馆的基石,是用来支撑收藏、展览、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所以,无论事务性工作再怎么繁忙,她都会抽空静下心来思考。

上世纪90年代,郭青岭力排众议,在小小的基层博物馆中创刊《良渚文化论坛》,为提升博物馆业务水平、促进良渚文化的研究搭建平台;针对博物馆如何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她专门撰写了《对新形势下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思考》,对教育功能的发展变化、地位意义、性质特点、职责进行了阐述,并建议通过创新内容、形式、渠道等来深化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效果;针对博物馆和考古所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她大胆提出了“史前遗址博物馆要加强考古学研究”“要重视促进博物馆学和考古学在博物馆业务中的相互作用”“要发挥研究人员在相关专题展中的策展作用”的观点,引起业内热烈讨论。在博物馆工作的这些年中,郭青岭负责编辑出版文集图录20余部;撰写发表了良渚文化及博物馆学文章30余篇,被聘为全国十佳文博图书评选专家库成员。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39岁的郭青岭通过研究馆员职称评定,成为杭州文博界最年轻的文博专家。

2013年10月,郭青岭从良渚博物院副院长一职,调任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文化产业处,后又担任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有人认为,郭青岭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疏远了,她却意识到,新岗位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继续,文化遗产保护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能申遗成功是国家和几代文博人的共同努力”

作为一名民革党员,郭青岭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利用自己专业所长积极建言。2000年,她提出《关于加快对良渚遗址群内矿山企业整顿的建议》提案,成为了当年年度优秀提案,至2002年10月,遗址周边的石矿全部关闭,良渚遗址从“炮声”中归于宁静,良渚遗址区山脉得以保护,历史环境逐渐修复,这是良渚遗址保护历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的重大保护工作之一;2007年,提案《加快推进良渚遗址相关工作争取早日实现我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有力地促进了政府部门对申遗工作的谋划,使得《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获批实施;2017年,提案《关于加快推进良渚申遗和保护利用的建议》使良渚古城、良渚水利系统和瑶山祭坛墓葬遗址被明确为遗产申报范围。

在良渚遗址申遗的三年行动计划期间(2016—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展示中心项目是良渚遗址最早开展的申遗项目,郭青岭是该项目的负责人,这期间,她花了2年时间撰写了详实的展览内容文本,积极推动了中标单位开展形式设计和现场施工,先后形成了项目推进事项记录110多条。

为了更好地推广良渚文化,郭青岭积极谋划良渚文创的顶层设计和统筹,策划并组织一场源流・良渚文化遗产创意设计专项赛,收到海量投稿453件。她还走访文创企业,为文创设计者搭建平台,举办良渚文博创意论坛,开办良渚文博创意市集,开展良渚文化品牌建设,开展良渚文化知识产权梳理、确权、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工作。

在郭青岭看来,今天,良渚古城之所以能申遗成功,是国家层面的重视,是几代文博人的共同努力。“为了这一刻,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遗产大会上良渚文明的三分钟宣传片,足以让全世界致敬中华文明五千年。”郭青岭激动不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