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优势 留住“根魂”乡愁——东阳籍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东阳寻根之旅”点赞如潮

发布时间: 2018-09-01 17:09:47    来源: 东阳市委统战部

为进一步促进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对祖籍国及家乡的了解和认同,传播与传承中华文化,提升东阳在海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近日,东阳市委统战部、市侨办、市台办、市侨联共同举办了东阳籍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东阳寻根之旅”活动。28名来自美国、加拿大、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和10名东阳营员参观大师工作室、木雕小镇、圆明新园、秦王宫景区、北后周村等地,学说东阳方言,学做东阳美食,拍摄微电影,体验三单农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整个活动以同根同源、念祖爱乡为切入点,坚持“同心同行”为工作主线,发挥东阳横店影视文化优势,创新思路,促进港澳台侨工作创新发展。6天里,营员们足迹遍布东阳,在旅程中寻找东阳的工艺匠心之根、影视文化之根、农耕田园之根和非遗传统之根,留“根”在东阳,家就在东阳,只要根在,小树终会参天,游子终会还乡。

三位大师亲传手艺,点燃赤子之心

精工善艺是东阳重要的人文特色。活动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陆光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卢光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黄小明等国宝级大师讲解东阳木雕和东阳竹编历史。三位大师亲自讲解《十里红妆》《赤壁赋》等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制作工艺,并带领大家参观了花费3年建造、没有用一根钉子的个木园。黄小明还在活动现场作画《节节高》,希望青少年们能像一节节的竹子一样茁壮成长,卢光华则亲笔题词写下“同根同源东阳人,不忘初心中华魂”。三位大师非常重视和关注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发展,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能够发现木雕的艺术之美,并传承下去。

四大文化牵引乡愁,自信深埋心底

为让青少年切实感受家乡崇文重教、精工善艺、大气包容、创新图强的东阳人文精神,活动以“传播中华文化,感受东阳魅力”为主题,分设“木雕文化”“影视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等章节活动,组织参观了中国木雕博物馆、大师工作室、木雕小镇,感受了东阳木雕的博大精深和工匠精神;走进圆明新园、秦王宫拍摄微电影,领略了“东方好莱坞”的活力与风采;参观恐龙博物馆,分享了具有8500万年历史的“中国东阳龙”恐龙文化;学说东阳方言、学做东阳美食、体验三单农耕文化,增进了对家乡的多元化了解。同时,按照游学对半、参观见学的原则,营员们体验了中国茶艺、书法、木雕、竹编、织布等中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和东阳特色文化课程。参访的青少年对中华文化和家乡文化痴迷不已,感受中国文化魅力,找寻父辈故乡深处记忆,也让他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挺起文化自信的脊梁。

十个部门24小时oncall,全程保驾护航

活动得到东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东阳市委书记黄敏、市长姚激扬对此次活动专门作出批示,并对活动内容设计作出重要指示。东阳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李宝春多次对活动的谋划、内容的设计、安全保障、效果的放大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统战部专门成立了以常务副部长张伟钢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部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活动得到市公安局、财政局、卫计局、市场监管局、文旅办、新闻媒体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并建立工作小组认领任务和职责,建立各块工作联系人微信群,提高工作效率。文旅办专门协调非遗传承人现场为营员讲解示范,中国木雕博物馆放弃休息时间,为营员开放博物馆并全程保障;《东阳日报》每天安排3名记者全程跟踪播报,在央视4套、《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平台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既全面系统宣传活动效果,也扩大了东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8名学生走遍“三乡一城”,种下友谊之树

6天时间里,青少年们游览了家乡的好山好水,通过居住在东阳本地学生家庭进行互动体验,品尝了家乡的美食,领略了家乡的风俗人情,体验了“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文化和影视名城”乡土特色文化,领悟到了家乡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品质,也在青少年心里立下了志存高远、心怀天下、追求卓越的梦想。6天时间里,10名东阳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与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彼此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临别时大家互赠礼物,深情拥抱,依依不舍,很多人都留下了激动、难舍的泪水。最后,他们在东阳外国语学校共同种植了一棵紫玉兰,寓意寻根后的留根,寄语友谊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