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贵高原走出来的布依族名画家 ——记民进浙江省委会常委、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胡寿荣
从云贵高原走出来的布依族名画家 ——记民进浙江省委会常委、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胡寿荣
发布时间: 2018-07-17 05:11:15
前不久,由贵州省文联、浙江省文联、中国美院主办的“布依情、故乡情、贵州情”——胡寿荣绘画艺术展在贵阳市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出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画家胡寿荣的110幅美术作品。身为一位从云贵高原走出来的布依族著名画家,这次回到故乡举办大型个人画展,胡寿荣心情异常激动,他说:“我是喝贵州的水长大的,少壮离家老大回,这次在故乡举办画展,圆了我心中30年来渴望回报家乡父老的梦,以美术艺术之美,积极宣传并展示我们布依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
从小受到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
1959年2月,胡寿荣出生在贵州省黔西南地区望谟县一个布依族家庭。贵州是我国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世居民族有18个。其中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世居民族,也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人口现位居全国56个民族第12位,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
胡寿荣的母亲在望谟县一家旅馆从事服务员工作,她有一门技压群芳的刺绣手艺,其作品令人爱不释手,总是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望谟县里的人常常登门请她大显身手。小时候的寿荣当然不知道这其实就是民族工艺品,但是他喜欢这些东西,因为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真是太美了。小寿荣就在这种古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艺术的熏陶,母亲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小寿荣经常看着母亲在纸上画花、画草、画小动物,随后又将画好的图案印到布上,接着用针穿起五颜六色的丝线在布上游走,最后就出现了像长在蜡染布上的画。有一天,小寿荣在一张白纸上画画,下班回家的母亲见了大吃一惊,儿子稚嫩的作品表现的是花中有动物、动物里又有花。激动之余,母亲把小寿荣的画绣了出来,受到众人称赞,小寿荣从此成了母亲的助手。
如果说母亲是胡寿荣的启蒙老师,把他领进了门,那么后来真正影响他并走向艺术生涯的,还是望谟县大会堂和电影院门口张贴的电影海报。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援建的望谟县人民大会堂是当时整个贵州省最大、最豪华的建筑,这里除了开会还经常用来放电影。另一处放电影的地方,就是望谟县电影院。这样一来,两家就有“对台戏”唱了。为了吸引顾客,两家单位的美工们就照着电影发行部门提供的照片,画出一些电影海报贴在门口的售票处。两处的美工有着各自的艺术风格,对相同影片的理解也有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电影海报也各有千秋。胡寿荣经常被贴在墙上的电影海报所吸引,总是在电影海报前驻足凝视。后来,他甚至把看电影海报当作比看电影还有趣还重要的事,干脆带着纸笔去临摹起来,这让他有了简单对比的训练和经验,在他后来美术人生的白纸上画出了一行浅浅的脚印。
改变人生命运的高考
在胡寿荣刚上小学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一批优秀的美术作品被造反派说成是“大毒草”而烧毁了;一批美术工作者被关进了牛棚,街头充斥的都是大字报和各种粗野漫画,谁还敢去学画?更糟糕的是:他那有着海外关系的父亲无辜地被戴上了“里通外国”的特务帽子,大会批、小会斗,严重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
为了家里的生计,8岁的胡寿荣就给本县一名木匠当起了徒弟。他白天当学生,夜里做徒弟,两头兼顾,不知疲倦。一般像他这么大的小孩子,做木工活只能干锯木头、刮树皮、凿洞等简单的活。但由于他有些绘画的特长,所以师傅早早放手让他上手画墨线了,无论是造房子还是做家具,他都会视情在梁柱板腿上绘上各种图案。当了4年的学徒,刚出师的小木匠胡寿荣就和哥哥一起,在家里开办了木工作坊,平时接些木工活来挣钱贴补家用。
胡寿荣高中毕业后,就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被下放到望谟县一个农场。那几年他白天辛苦种地,但是一到夜晚,便在昏暗的灯下拿出纸和笔,最初是照着连环画临摹,后来就自己编故事创作。直到1977年秋天,胡寿荣人生的命运终于迎来了重大的转折。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有一天,已经在农场“晋升”为知青班长的胡寿荣偶然在阅报时读到一条让他眼前一亮的消息:贵州省艺术学校开始招收美术专业学生,将于1977年9月考试。爱好美术的他立即跑去找场长开具报名介绍信,没想到心胸狭窄的场长没同意。经场里的老同事点拨,胡寿荣请假跑了近20公里山路,到县里的招生办公室反映情况。县招生办的同志通情达理,去做场长的思想工作。最后,场长终于批准放行。
可是,当胡寿荣揣着农场的介绍信赶到兴义地区考点时,报名工作已在前一天结束了,考试就在这一天进行,他向监考老师苦苦哀求,用诚意打动了监考老师,老师们商量之后同意他参加考试。可当时他连考试用的绘画工具都没准备。监考老师给了胡寿荣宝贵的20分钟,让他赶紧去购买。买好工具的胡寿荣急忙冲进了考场。然而,眼前冒出来的一尊白色石膏像却令他大吃一惊: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这个白色的、立体的、长着高鼻子卷头发的外国假人头!监考老师说:“你就照着画吧。”胡寿荣冷静了几分钟后,便挥笔在白纸上临摹起来。虽然此前他从未与石膏像打过交道,但由于他当年学了一手电影海报的临摹功夫,所以这石膏像写生的试题并没有难住他。几位监考老师当时就站在胡寿荣的身后,他们满意地看着这个迟到考生顺利通过了第一关。
第二天的复试是命题创作,这可是胡寿荣的强项。果然,考评的结果证明了一切,胡寿荣获得该考点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在中国美院功成名就
学无止境!对有志者来说,人生和艺术的道路就像爬坡一样,要不断向上攀登。1981年胡寿荣从贵州省艺术学校毕业,获得中专文凭。然而他的求学之路并未停止,而是向新的目标挺进。1981年,他又以贵州省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进修,获得大专文凭。1983年秋,刚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的他,又南下考进了杭州西湖之滨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
在被称为“中国画家的摇篮”的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激励。胡寿荣在这所艺术殿堂里,受到多位老师的指导,勤奋学习,努力创作,扎实的绘画功底让光芒奇迹般地笼罩在这位布依族画家的身上。由于成绩优异,1987年,他本科毕业后便被留校任教。对一般人而言,能在中国美术学院当老师就该满足了,可他并没有停步,又向硕士学历进军了。他一边当老师,一边当学生,经过几年的努力,拿到了硕士文凭。接着,他又师承我国著名人物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山明,攻读博士学位。吴山明的人物画形神兼备、笔精墨妙,风格别具,让胡寿荣受益匪浅。
胡寿荣在学历上不断向上攀登,在创作上更是从不止步。从1979年开始,他的作品《归猎》《清清小河》《摧残》等就先后入选贵州省青年美展、首届全国少数民族美展、全国首届连环画原作美展、全国首届人物画展、浙江省青年美展,多次参加浙江省美展、浙江省人物研究会会员展,并分别获得银奖、铜奖、优秀奖等。
1989年,胡寿荣迎来了艺术的春天,他应几位在南京工作的同学邀请,前往金陵名胜鼓楼,用自己的20余幅中国画作品举办了平生首次展览。在南京展览之时,一群德国美术家协会的官员和画家正在中国北京、西安、昆明、上海等地游历,观看东方文明古国的现代艺术。在中国美术学院客人们欣赏着本院教师的佳作,在胡寿荣作品前面停驻了很久,显得很兴奋。他们达成的最后结论是:邀请胡寿荣去柏林举办展览。他们说:胡寿荣的绘画很中国、很现代。这年10月,胡寿荣到了德国柏林。为了展出中国画家的中国画,画廊特地做了装修,把展厅改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展出的21件中国画全部被观众购买回家。胡寿荣利用这笔收入来了一次欧洲艺术欣赏巡游。这让一位东方少数民族画家大大开拓了艺术眼界。同年,中国现代一流画展在日本东京展出,胡寿荣的10件作品参加了展览。
胡寿荣以人物画著称。而最先攫住人们视线的,也往往是那些乱花丛中,或采撷、或入梦、或飘逸的女子。富有特点的是,胡寿荣在描绘女子面部的时候,并不表现面部表情的变化和骚动的情绪,而着意于抽象的比例和优美的线条。这不由让人想起古希腊美学家温克尔曼评议古希腊艺术的评价:“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而事实上,他在创作这些人物时也吸收了古希腊雕塑的造型特色和精神韵味,尤其是人物正面或侧面从鼻梁至下颌的线条勾勒上。这样近乎漫画式的简洁造型给予画中女子无比单纯宁静的视觉效果,仿佛从未从那个梦一般的世界走出来过。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年在母亲身边看刺绣的布依族小男孩已经成长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开始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征程。不过,伴随着胡寿荣桃李满天下,他自己的中国人物画创作教学相长,在大量吸收消化传统与民族艺术文化养分的基础上,闯出了个性鲜明、前途宽广的康庄大道。胡寿荣说,“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特点。我的身上流着布依族的血液,生在布依族地区,肯定会有布依族的精神,并在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如今的胡寿荣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人物画教研室前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人物画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开明画院副院长。第八、九、十届浙江省政协委员,民进浙江省委会常委,民进中国美术学院支部主委。
吴山明是这样评价这位门下高徒的:“胡寿荣善于将学院式的审美方式与民族的审美趣味巧妙地融合。布依族普遍喜用的蓝色与乡土味极重的造型,加上颇具功力的流畅线条与现代情趣构成方式,使画面产生一种传统而现代、宁静又和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