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我即是铜,铜即是我” ——记无党派人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传承人朱炳仁
“但愿我即是铜,铜即是我” ——记无党派人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传承人朱炳仁
发布时间: 2018-07-17 05:05:34
“铜,在沸腾;铜,在喷金;铜,在等待,一千年,两千年,五千年的等待。”他在诗中激情写道,“但愿我即是铜,铜即是我。”
雷峰塔、峨眉金顶、桂林铜塔、灵隐铜殿,上百件标志性铜建筑让他成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他是中国铜雕领域唯一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独创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其文创大作多次作为国礼送赠贵宾;他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朱炳仁的成就斐然,随便拿出一个即可不枉此生,但他仍说,“我永不满足,我还要继续前行”。
第四代铜艺传承人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望族,是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早在140年前,朱炳仁的曾祖父就创立了“朱府义大铜铺”,虽然出售的是手工制作的铜制汤勺、酒壶、手炉等生活用品,但都精雕细琢:铜盆上雕刻鸳鸯戏水、铜锁上雕着福禄寿字样、香炉上浮雕佛经等。由于做工精良、经营有方,生意越来越红火,到第二代传人朱宝堂时铜制品远销京城,成就了“朱府铜艺”的金字招牌。“女儿妆,朱府工”,称赞的正是朱府铜艺。
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因战乱等原因,铜在当时属战略物资,不得用于私人生产,朱家祖业无奈地在朱炳仁父亲手中中断了。在无铜可做的年代,朱炳仁从7岁起就跟随父亲练习书法,学习传统文化,似在冥冥之中为将来“朱府铜艺”的光大做准备。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铜市场的陆续开放,这个从铜雕世家走出来的第四代传人,终于看到了重拾铜业的大好时机。朱炳仁发现每日成批诞生的公司开张时都需要“挂牌”的商机,以专做铜质招牌起家,开启了重振朱府铜雕之路。
矢志不渝的文化复兴之梦推动朱炳仁数十年坚持潜心于创作,凭着对铜的特殊感情和悟性,朱炳仁很快在铜雕领域生根发芽。他一边钻研祖传手艺,一边探究工艺创新和现代科技,他的铜制品迅速渗透到了装饰及建筑等行业。此后十几年,他将传统铜雕与书、画、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新的铜艺术体系。2008年,以“朱府铜艺”和“朱炳仁铜雕”为核心的“杭州铜雕”,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工要巧匠,出得天下心。朱炳仁传承祖传技艺之余,对铜雕艺术进行挖掘和研究,在铜建筑领域创造了很多第一。他创作的紫金刻铜雕《玄奘求法图》,结束了古今中外铜雕艺术中没有刻铜壁画的历史;涌金铜桥是中国第一座单孔拱形实用铜桥;雷峰塔在经过反复试验和探索后,换上了彩色铜衣,成为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塔……朱炳仁之刻苦和创新,从“多层次锻刻铜浮雕”“多重蚀刻仿铸铜”“紫金刻铜雕”“高反差磨花工艺”等60多项国家专利,以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香港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世界科学发展成就奖等各类大奖中可见一斑。
“熔铜艺术”之光
有人将朱炳仁比作“东方的达利”,坚硬呆板的铜在他的创意畅想中犹如画家手中的油彩灵动而富有诗意。他开创的“熔铜艺术”使原本仅局限于工厂加工的铜铸造走向世界艺术领域而成为铜艺术。
朱炳仁回忆说,“2006年5月25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日子。”这一天,他参与的中国最高宝塔——常州天宁宝塔整修工程接近尾声时却突然起了大火。烈火中,宝塔的塔身、筋骨虽然保持完好,但首层屋檐被烧毁,大部分铜瓦被熔融。清理现场时,无限悲伤的朱炳仁意外发现,高温中融化了的铜肆意地流淌在地上,反而形成晶莹的铜珠和姿态万千的融铜结晶体,而此种形态的铜所展现的流畅之美是人工铸造无法实现的。自此,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独创了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在学界和艺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传统的铜文化都是铸铜文化,铜只能在模具里成型,而“熔铜艺术”是让铜在1200摄氏度的高温下融化后在一定的空间里自由流淌,待冷却成型后再经过敲打焊接、打磨抛光等工序,最终成为一件件姿态万千的艺术品。它实现了第一次让铜在一定的空间里自由流动、不受拘束,形成千姿百态的肌理。熔铜脱离模具,一次成型,因而每一件都是孤品,不可复制。这样的创作方式,更能体现艺术家的理念和思想,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朱炳仁说,“青铜时代以来,铜的铸造都需要模具,这种‘无模可控熔铸工艺’将铜彻底从模具里解放出来,给了铜自由。”
熔铜艺术诞生后,朱炳仁还借鉴了五彩、珐琅彩、粉彩的手法,在熔铜材质上创造出全新彩绘的“庚彩”,让古朴的铜更加流光溢彩,让铜的艺术品更加精彩纷呈,就此他的熔铜艺术大作一发而不可收。
如在2012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一整片“占地”6平方米、高约1.15米的金灿灿“稻田”密密匝匝,束束稻谷如沐和风,这是朱炳仁创作的大型熔铜装置作品——“稻可道,非常道”。他说,“稻以有形之体,喂养人的无形精神。寻常的稻可以表达宏大的‘天道’命题和人本主义观念。”
G20杭州峰会早已圆满落幕,主会场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已成为杭城中又一处“网红”般的观赏目的地。是什么让这个庞大的建筑物呈现出大气又不失雅韵的气质?其中便有朱炳仁团队400多名铜匠历时近半年打造的铜艺世界:铜门、铜顶、铜画,还有陈列于各场馆内的60余件艺术品。
当你进入主会场迎宾序厅时,你会穿过一道道散发着淡雅气质的紫铜门框,头顶是极具中式传统风格的铜制穹顶;走入迎宾厅时,呈现出钱江潮波浪纹路的庄严铜大门赫然醒目;会议大厅里,吊顶外圈的“流线型紫铜连心斗拱”尽显铜的稳重……早在2015年11月,朱炳仁、朱军岷父子所在的金星铜集团成为特邀承建方,参与到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西子宾馆、西湖国宾馆以及机场会客厅的铜构建改造中,但时间只有半年。“时间紧、工作量大”,每一个构件都需要熟谙铜匠技艺的工匠来完成,一道“江湖救急令”,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上百号朱家弟子齐齐放下手中的项目回到杭州。“从2016年4月24日到4月30日,那是如同超人般的最后7天。”参与了整个工程搭建的朱军岷回忆道。
除了庞大的铜建筑,精致的铜艺术作品也尽显光彩。G20峰会主会场的宴会厅里,一幅名为《遥望》的12m×5m巨型铜雕壁画耐人寻味。它没有雕梁画栋的精细装饰,也没有大气奢华的门面,只有江南水乡徽派建筑的轮廓线,层次简单清晰。它近看平面,远看却颇为立体。这是朱炳仁几易其稿、耗时半年打造的全新力作,也是他的多层次镶嵌雕刻技艺的一次亮相。朱炳仁的铜系列作品也因此受到世界瞩目。
江南铜屋
“传播铜文化,让铜回归老百姓的生活”一直是朱炳仁的信念。他认为,自古以来铜就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之物,铜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如青铜时期的鼎就是当时人们身份的象征。但随着陶器、玻璃、不锈钢产品的生产,铜制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由于对铜的极度热爱,为了给老百姓创造更多接触铜、认识铜的机会,朱炳仁倾其所有,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历时3年于2007年筹建完成了“江南铜屋”——朱炳仁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以铜为载体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交融汇合,受到中外艺术爱好者和专家的赞誉。
这座坐落在杭州西湖边的民居是一个铜雕的天堂,仿照明清时期江南民居风格建造,占地3000平方米,耗费原料铜125吨,除了立面墙和地面以外,其他眼前可见之物如门蹬、回廊、地板、门窗、斗拱、立柱、艺术品等全部采用铜质结构和装饰。就连其中的家具都是朱炳仁用铜精心打造的,在序厅里摆放着九件套纯铜桌椅,虽然看起来简洁质朴,但是每一个细节之处都包含着多种复杂的传统工艺。每年有数百万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几乎每一位游客都会在铜椅上坐一坐,感受一下铜独有的质感。虽然这些艺术品都价值不菲,但游客却可以随意触摸,很多铜制品经常被人触碰的地方已经被磨得泛出金色的光泽。朱炳仁说,他希望通过“江南铜屋”让更多的人充分感受铜的魅力。
“四年前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专程到杭州,要我把‘江南铜屋’的好作品搬到故宫去。”朱炳仁介绍。此后他不断为故宫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神韵的作品,箭亭广场的青铜五牛、建福宫的“家有金松”熔铜盆栽等佳作纷纷“进宫”。
从2013年开始受邀担任故宫博物院的文创顾问起,朱炳仁一直与故宫在文创艺术开发领域积极开展合作。第二年,“朱炳仁铜”入驻故宫乾隆花园,朱炳仁文创艺术馆在园内的遂初堂开馆。“在故宫开文创馆,放在过去真是难以想象。”这也为他为之孜孜不倦的铜雕艺术打开了又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雷峰古塔穿上“五彩新铜衣”
“作为一种艺术,铜建筑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很大,铜建筑不仅为我们留下了铜文化,还留下了铜资源。”如何为后人留下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铜建筑精品,是朱炳仁不断钻研的课题。
中国历史上的铜建筑非常少,流传至今最著名的是明清四大铜建筑,分别是位于湖北武当山、山西五台山、昆明鸣凤山和北京颐和园的铜殿。而朱炳仁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铸造了多件“重量级”铜艺作品,其中高达12.6米的杭州灵隐铜殿被世界吉尼斯认定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铜殿。除此之外,从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到无锡灵山、潮州开元的数个名寺大庙中,都能见到朱炳仁的铜建筑和铜艺术作品。他说:“每一件重要的铜制品,我都将其视为交给时代的礼物,留给历史的文化财富。”
矗立在西湖边上的雷峰塔就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2002年,朱炳仁在接到重建雷峰塔任务的当天,便挥毫写下“上苍无意留古砖,盛世有心铸新瓦”。这幅楹联后来成为朱炳仁打造雷峰塔的基本方略。
朱炳仁认为,中国有3400多座古塔,多是青砖塔身外包木质廊檐结构,如果重建雷峰塔继续照搬照抄泥古不化,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古塔必将湮没在群塔之中。新雷峰塔应该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经典建筑,既要延续历史又应凝结和见证现代文化。这就意味着,他既要完美地再现雷峰塔的南宋风貌,又要留下现代审美的印记,还要实现铜雕工艺的新突破。
朱炳仁在重建雷峰塔时,大胆提出要用彩铜作为青砖塔身外包的材料,这是中国首次给古塔穿“五彩新铜衣”的尝试。但当时中国并没有彩色铜雕,在查阅大量资料、经过无数次的配方试验后,朱炳仁终于找到了把铜的预氧化工艺与涂层工艺完美结合的新方法,获得了比木漆色彩更鲜艳也更持久的多种铜色彩,且能确保铜质百年不受侵蚀。同时,穿上此种铜衣的雷峰塔更不易着火,还能有效防雷、防蛀。
新雷峰塔拥有黑古色的铜瓦、古铜色的铜围栏,而每个转角都设富贵红色的铜斗拱,金黄色飞檐翼角下挂着黄铜风铃,铜柱既仿似木料,又具有木料难有的光泽。铜的运用使这座塔在浑厚古朴中增添了秀丽和新意。在倒塌了78年之后,雷峰塔的重建不仅再现了“雷锋夕照”的壮丽景观,也成为中国现代铜建筑史上的一件代表性作品。
民间交流的使者
在朱炳仁的世界里,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繁荣兴盛作贡献,是心愿,更是一种责任。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用艺术来加强两岸乃至海外华侨华人的情感联系。
早在2003年,朱炳仁就想为两岸做件力所能及的实事,他认为两岸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也是从那时起他萌生了创作一座铜桥赠送台湾同胞的心愿。在接下来的4年里,朱炳仁精心构思、反复研究、几易其稿,最终耗用10吨铜创作完成了桥长近十米的中国第一座单孔拱形铜桥“同源桥”。桥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108罗汉,桥身两侧雕刻着“西湖三潭”和“日月双潭”,象征着两岸民间的友好。2007年,该桥由杭州灵隐禅寺赠送给台湾中台禅寺。“同源桥”落地台湾当天,两岸各界名人政要齐聚一堂,为桥揭幕,7万台湾民众登桥祈福。时任台湾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为“同源桥”题词“炳仁大师,巧夺天工”。
自此,朱炳仁与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多次前往台湾,办展览、作交流、教学生,并与台湾著名雕塑家、台湾雕塑协会会长杨奉琛合作创作了《本是同根生》:一个豆荚上并排放着两颗金色的豆子,豆子上刻着被分隔两地的《富春山居图》。朱炳仁说,该作品表达了两岸民众深厚的兄弟情谊,见证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此外,他还为历年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创作了大量作品。2015年11月,“习马会”现场就悬挂着朱炳仁创作的巨幅熔铜壁画作品《春和清妍》。朱炳仁说:“《春和清妍》取自中国古诗词中‘春和景明,清妍雅重’之意,寓意了一个和平繁荣的和谐美好世界。”该作品后被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收藏。
朱炳仁与港澳也有不解之缘。1997年香港回归前,朱炳仁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厅精心制作了青铜大门,并在十年后为回归十周年庆典设计了《经典香港》金属藏书票。2017年5月,他在澳门作了“传统文化与创新——浅谈澳门建设多元文化”的演讲,就澳门如何向新型经济和多元文化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
近年来,朱炳仁一直积极响应文化“走出去”的号召,以提高中国文化竞争力为己任,积极参与民间国际文化交流,被国家文化部特邀参与多个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创意建设,从民众文化的层面努力提升中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他的作品被曼谷、莫斯科、新加坡等地的中国文化中心收藏,一次次架起友好桥梁,也进一步加强了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国文化向心力。
2017年10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熔古铸新”朱炳仁艺术展,300多位新加坡各界人士出席开幕式。中国传统的青铜文化与全新的熔铜艺术结合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新加坡乃至东南亚的观众深为震撼。
从百年老字号的传人,到享誉世界的现代艺术家,朱炳仁在传承中不断蜕变、创新;从一个普通的铜匠到世界级铜雕大师,他带领着铜工艺走向铜艺术,让铜雕成为一门让世界认可的国际级艺术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