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 高质量 高要求 全力打造雪窦山第五大佛教名山
发布时间: 2018-03-01 08:34:14
宁波市奉化区作为中国化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出生、出家、得道、圆寂和归葬之地,素来在佛教界享有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境内宋理宗敕封过的“应梦名山”雪窦山,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佛教名山。布袋和尚弘法的雪窦寺位于雪窦山山心,创于晋、兴于唐、盛于宋,拥有1700余年历史,名列宋“五山十刹”和明“天下禅宗十刹五院”,太虚大师、赵朴初先生均曾提出雪窦山应以弥勒道场入列中国五大佛教名山。
新一轮雪窦山佛教名山建设自2013年启动以来,根据“中华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的时代命题,近年来,宁波市奉化区充分发挥地方人文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雪窦山名山建设力度,弘扬弥勒文化正能量,提升雪窦山影响力,增强佛教传统文化对社会和谐的贡献力。
一、高起点制定佛教名山建设方案
按照“弥勒文化与山水文化、民国文化融合,与中华文化、主流核心价值观融合”的指导思想,宁波市奉化区广泛征求省、市部门和各界意见,历经数十次甄选、修改,完成名山建设总体策划,以及重点区块的概念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并修编完善佛教名山工作大纲。2016年4月和7月,《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年)》和《溪口雪窦山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别获国务院批复,弥勒文化园的主要项目均在总规和控规中予以落实。一是明确总体目标。从雪窦山佛教的历史渊源、现实条件和发展方向考量,确定雪窦山第五大佛教名山建设的总体目标为:紧紧围绕弥勒文化这一核心,将雪窦山建设成为弥勒信仰弘法中心、弥勒信仰朝觐中心和弥勒文化研究中心,确立弥勒根本道场地位,提升雪窦山在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的影响力。二是丰富空间结构。依托溪口民国古镇及雪窦山自然山水,有机融合山、镇、寺当中的文化因素,力求在整个溪口及雪窦山景区呈现“三带”和“十组团”的空间结构,以此构建“山城湖寺”联动的景观体系。三是优化功能定位。按照佛教修炼中“闻、思、修”次第渐进的理念,明确雪窦山佛教名山“一核一带两组团”的功能布局,彰显雪窦山佛教的独有文化特色。
二、高质量推进佛教名山项目建设
以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强化项目谋划,突出工程质量,全力以赴抓好佛教名山建设。围绕“弥勒文化园”项目这一龙头,全面启动总投资41.9亿元的三大类52个项目建设。一是狠抓32个功能性项目。项目主要包括一批标志性建筑的修建改造,一批历史寺庵的复建,以及禅文化体验区、佛教主题街区和民俗村的建设等。二是加快9个配套性工程。集中精力抓好雪窦山生态修复、重要沿途节点景观改造提升、周边古建筑古村落修缮维护等项目,加快推进移民小区、旅游交通服务设施等建设,各项配套工程进展迅速。三是推进11个基础性项目。积极实施“溪口名镇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推进河道整治、道路改造、管网工程等,加快溪口北环线及连接线、旅游专线古镇段建设,整个溪口景区的基础设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完善。
三、高要求提升雪窦山佛教文化影响力
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佛教名山建设的核心,持续推进弥勒文化研究和弥勒仪规重建,挖掘弘扬弥勒文化正能量,不断增强佛教传统文化对社会和谐的贡献力。一是深挖弥勒文化内涵。成立雪窦山佛教协会,突出人间弥勒、全景弥勒、中华弥勒、生态弥勒、时代弥勒主题,与高等院校、专业机构合作研究20余个弥勒文化课题,同时筹建弥勒博物馆,编纂《雪窦藏》《弥勒藏》等典籍,着力丰富弥勒文化内涵。二是打响弥勒文化品牌。以“慈行天下、和乐人间”为主题,连续举办9届弥勒文化节。2011年“布袋和尚传说”入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弥勒文化节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节庆、中华最佳文化传承节庆。2016年首次承办国家层面的国际性交流活动——“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开幕式,以此为契机,2016年下半年,通过新闻、网络、广告、文化旅游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掀起了一个推介宣传高潮。《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凤凰网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雪窦山名山建设成果,特别明确雪窦山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这一属性,百度等搜索引擎有关五大名山搜索内容得到全面调整和优化,雪窦山佛教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的地位基本确立。三是扩大弥勒文化交流。发挥奉化区对台工作重要窗口优势,开展“以慈化瓷”走进台湾、两岸青年寻根祈福之旅、婆媳文化节等活动,两岸文化互动日益频繁,2015年雪窦山被国台办批准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依托弥勒文化节品牌效应,三度邀请星云大师进山交流,开展弥勒文化大使“慈行南极”等活动,加强与海外佛教交流,雪窦山在佛教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