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规划设计院向新型智库转型
发布时间: 2018-02-01 08:22:47
规划设计院是“两个高水平”建设中一支有着重要影响的智力队伍。截至2016年底,浙江省拥有规划设计机构147家,其中甲级22家、事业类机构47家,拥有注册规划师1400余名,城乡规划从业人员约3万人。当前,规划设计院向新型智库转型面临四大束缚。一是服务领域锁定在建设行业,主要从事与城乡建设相关的业务,对于城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关注不够。二是服务地域锁定在特定行政区,政府部门所属的规划设计院常囿于所在行政区。三是思维方式锁定在工程思维,与智库所需要的多维度多元化柔性思维有明显的差异。四是角色定位锁定在行政首脑的绘图人,缺乏独立性。
根据浙江省实际情况,规划设计院应定位于专业特色智库。一是业务领域要有特色,充分发挥规划设计院在城乡建设和空间研究方面的专业优势,强化在新型城镇化相关领域及城乡和区域空间等方面研究。二是研究方法要有特色,在综合运用经济社会等分析手段的基础上,突出工程技术在政策研究中的作用,使研究成果更扎实、可靠,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为此,建议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向新型智库转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动改革求变。
1.强人才队伍,从工程技术向多学科复合型转变。一是优化专业结构。除工程技术人员以外,规划设计院还应培养和引进经济、社会、文化、公共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以及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特别应重视具有政府工作经历的实践性人才。二是强化学科领头人。建立多渠道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研究人员去政府机关挂职、到高校做访问学者、到同类机构交叉任职、到相关企业兼职。
2.拓研究领域,从城市向区域和乡村两头延伸。一是从建设向发展拓展。传统的规划设计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领域,作为智库则需将城市发展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即从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向关注城市非物质空间拓展。二是从城市向区域拓展。城市问题越来越复杂,仅研究单个城市已经无法完全解决城市问题,必须从区域和城市群的角度研究解决。三是从城市向农村拓展。规划设计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大有作为。
3.转运作方式,从内向封闭到开放融合。一是在规划设计院内部,打破专业人才部门所有的格局,实现人才资源的院内统一配置。二是充分发挥社会专业机构优势,组建更加开放的合作研究团队,吸纳高校、相关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及政府部门人员等参与课题研究。通过组建开放性、复合型的团队,实现跨学科跨机构的交流与融合。
4.转身份角色,实现管办分离。一要在机构性质上实现独立。改革事业类规划设计院的管理模式,实现管办分离。二要在经费来源上实现独立。开拓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通过社会捐赠、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智力服务以及传统的规划设计业务收入补贴等形式为智库业务提供经费保障,在经费来源上摆脱对政府财政拨款和市场资本的过度依赖。
5.转业务来源,实现委托研究与自主研究相结合。传统规划设计院业务基本来自于政府或市场主体的委托,在研究项目的选择上缺少自主权。向新型智库转型必须高度重视自主研究,即智库根据自身特点及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自主立题,自行开展研究,自主独立公开发布成果。通过自主课题的研究可以突破委托课题的束缚,对重要趋势和重大问题进行超前研究和谋划,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未雨绸缪,提供应对预案和措施。
6.转考核导向,从重业务收入到重思想产品。传统规划设计院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业务收入,普遍把做大业务量作为目标。智库的功能决定了其工作重心是出思想,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规划设计院向新型智库转型,其考核评价体系应与出思想的要求相适应,要将成果与政府中心工作的贴合度、对政府决策系统的支持度、对社会关切问题的响应度,以及成果的质量水平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