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推动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良性互动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18-02-01 08:18:25    来源: 省委统战部

一、依托特色优势,突出文化旅游融合互促

近年来,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丽水市积极依托畲族特色文化优势,探索推进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1.突出规划引领带动。从“十一五”开始,每五年制定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2016年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丽水市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畲族文化发展纳入整体规划内容。为推动畲族特色旅游,重点组织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建设工程。按照“畲族文化有形化、文化载体项目化、文化成果精品化”原则,实施“三个一”民族文化助推工程,创作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畲族原创文艺作品,推出一批精品研究成果,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产业精品项目。景宁畲族自治县先后编制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国家级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景宁畲乡风情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一批重点规划,扎实推进全国畲族文化总部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的实施。

2.突出重点区域示范。重点推动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乡镇、民族村以畲族文化为核心,大力发展畲族特色旅游。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全域化景区理念推动“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建设,努力促成民族与生态融合发展,开发畲族风情旅游、度假产业,把县城作为5A级畲族文化主题景区来打造,将环敕木山10个民族村纳入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带动畲族村休闲旅游发展。全市7个民族乡镇借力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把畲族文化、畲族元素充分融入规划编制,大力发展“体验式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产业。民族村层面,以开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设的57个民族村为示范,通过重点培育、以点带面的形式,整合各渠道资金近1.4亿元用于特色村寨建设,8个民族村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4个民族村被列入“浙江省少数民族十佳特色村寨示范单位培育名录”,一批“魅力畲寨”成为全市民族风情旅游的新亮点。

3.突出文化项目建设。景宁畲乡小镇作为全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以外舍新区凤凰古镇和省级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建设为依托,紧密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围绕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目标,建设景宁城区畲族文化综合体验带和乡镇文化体验路,启动千年山哈宫、山哈谷、畲乡之窗改造提升、包凤雷氏综合体等重大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框架体系。丽水市莲都区沙溪村依托国家4A级景区东西岩,利山村依托古堰画乡景区,发展畲家乐民宿,通过举办“三月三”、畲家春晚等活动,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云和县整合提升安溪至雾溪畲乡风情精品旅游线,投资3000万建设安溪畲族乡“梨乡风情小镇”,雾溪畲族乡“秘境畲乡”也初见成效。松阳县以东部地区的象溪镇、板桥畲族乡、裕溪乡3个乡镇少数民族聚居区为重点,打造两条畲乡风情旅游线路。

4.突出特色产业支撑。坚持以生态优势为基础,民族特色优势为核心,引导民族乡村发展畲家民宿、畲家乐等新兴业态,带动民族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魅力畲寨”与“美丽经济”互促融合共赢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丽水民族乡村目前开办民宿273家,床位3478张(多数为近三年新开办),就业人数883人,2016年共接待游客266.96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1.42亿元。大力开发民族风情旅游市场,目前,丽水市有莲都东西岩、景宁中国畲乡之窗等2个具有畲族特色的国家4A级景区。2016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780.5万人次、40.2亿元。同时,通过举办“中国畲乡三月三”“竹柳新桥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文化节”“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等民族文化节庆系列活动,大力宣传推荐民族文化特色旅游。

5.突出文旅融合互促。坚持把弘扬畲族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等方式,积极培育产业,探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新模式。深入挖掘各类畲族文化元素,将吃乌饭、唱山歌、跳民族舞蹈、喝山哈酒等各类活动融入休闲旅游之中,让畲族文化成为畲乡生态休闲(养老)产业的一大亮点。积极强化文化旅游的产品转化,如2017年畲乡“三月三”期间,景宁畲族自治县将畲族饮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推出了“畲家十大碗”,备受欢迎和好评。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全市有畲族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畲族山歌、畲族三月三和畲族婚俗),民俗类省级以上非遗项目23项(民族类4项)。已建成景宁畲族自治县“畲乡之窗”等11个省级非遗旅游景区、4个省级“非遗宣传展示基地”和15个市级非遗展示体验点。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挖掘和抢救一批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项目,把畲族婚俗、祭祀、畲族山歌、彩带编织技艺等民族文化遗产通过旅游产业进一步弘扬和展示。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龙凤民族服饰、畲艺坊服饰、“百纳鞋业”、“山哈酒业”等一批民族民贸企业,畲族服饰、畲银、彩带、畲医畲药等民族文化品牌效益、经济效应进一步显现。每年组织民贸企业参加“森博会”“农博会”等大型综合性展会,以“畲族风情馆”为展示窗口,不断扩大民族文化产品影响力。推动民族文艺精品创作,先后创编《畲山风》《诗画畲山》《千年山哈》《畲娘》多部畲族题材剧目,并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印象山哈》在旅游市场实现了市场常态化运作。

二、民族文化与旅游需要相互融合

随着丽水生态旅游的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将成为市生态旅游的特色和亮点,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思想上对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互为发展的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对畲族文化资源在提升旅游项目品位中的作用重视不够;规划上系统谋划不够,融合发展上很多时候地方各自为政,缺乏市级层面的整体规划和开发;传承上保护挖掘不够,畲族语言、服饰、民歌、习俗等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淡化,甚至有趋于消亡的危险;开发上融合深度不够,不少民族文化精华未能有效的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民族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缺乏龙头骨干;硬件上设施配套不够,旅游业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链不完善,接待能力弱,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通往民族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等级偏低;队伍上人才储备不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人员数量不多,文化层次不高,年龄普遍偏大,畲族文化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民族文化旅游的经营管理人才较为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三、探索新模式,把畲味做足、畲情做浓

当前,丽水市要紧紧抓住“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机遇,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丽水提出“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的新定位、新使命,全面落实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的新部署,充分发挥生态和民族优势,着力在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上寻找突破口、寻求新对策,进一步探索两者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新模式,努力把“畲味做足、畲情做浓”。

1.提升融合发展的认识。高度重视并发挥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互促提升作用,着力营造合力助推融合发展的氛围。以高度的责任担当意识,充分认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步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2.挖掘融合发展的深度。一是建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民族文化底蕴较深、特色产业发展较好,尤其是已被列入国家或省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要制定保护政策措施,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加大项目资金的倾斜,不断增加政府投入,形成配套的政策体系。对在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引导进一步提升完善,充实内涵,提高档次,向游客展示民居建筑、民族用具、民族生活习性,体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二是丰富民族文化元素。以大花园建设为契机,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园”,吸引民族特色产业入住,开展畲族演艺旅游、畲族工艺品、畲族食品、畲医畲药等系列产品开发,通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推动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同时,针对市区周边民族村落较多的实际,加大资源整合,引导民族村积极将民族元素融入村寨建设发展,打造市区周边民族风情特色旅游线路。三是培育民族文化产业。把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列入全市文化发展产业,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产业与教育、体育、旅游、休闲、餐饮等领域联动发展。策划、培植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加大对民俗演艺、生产工艺、畲族彩带、畲族服饰、畲族医药、民族特色餐饮等产业的指导和扶持,有计划的培育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骨干文化企业。四是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突出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加大对《畲娘》《传奇凤凰装》等现有演艺资源的整合,精心打造一台高水平的大型民族演艺产品,使之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张金名片。研究和开发以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民族饮食和民族建筑等为重点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和一批精品民族文化旅游路线。

3.增强融合发展的动力。一是强化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以各级民族类非遗保护项目、非遗传承人为重点,整合非遗项目资源,依托民族非遗馆(展示馆)、非遗展示体验点等平台,定期开展非遗展演活动,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格局,丰富和提升民族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品质。对于一些面临失传危机的、非常重要的畲族民间习俗、畲族语言、畲族山歌以及实物等,采取拯救和保护措施,为畲族文化旅游奠定基础。二是强化旅游产品创新培育。加强对旅游产品的研究、设计和补充,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促使旅游行为由单一的观光型向体验型、度假型多元化转型升级,彰显民族文化旅游优势,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源,努力形成规模化特色旅游,提升旅游产品的整体水平,推动畲族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三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大力培养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建立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通过项目带动,引进专业经营管理人才,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形成融合发展的合力。立足“畲族文化、乡土风情、生态优势”,把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纳入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打造“1+7+N”的发展格局。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核心,以7个民族乡镇为中心,以部分地理位置和发展基础较好的民族村为节点,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提升民族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针对目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现状,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范围,多渠道投入资金,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加快完善通向民族文化旅游景区、3A级民族特色景区村、省级以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通讯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形成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调动民宗、旅游、文广、农办、建设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县(市、区)政府的资源,整合职能,加强合作,形成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