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亚丽:统率铜业大军的“钢铁四姨娘”

发布时间: 2018-10-01 09:50:13    来源: 省委统战部

从偏居浙江一隅的小铜厂,到中国最大的铜管、管件出口企业,以及全球最大的铜合金管生产企业,在冯亚丽的戮力经营下,海亮集团已经成长为一家拥有1.8万余名员工和3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年营业收入达1626亿元、纳税超过30亿元,在浙江非公有制企业中排第二位的国际化大型综合企业集团。其产业触角早已从单一的铜加工制造业逐步延伸至教育、环保、地产、金融乃至农业等多个领域,而她自己也实现了从服装厂女工到千亿企业掌门人的华丽转身。由于在家中姐妹中排行老四,冯亚丽被人亲切地称为“四姨娘”。

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海亮集团战略转型的关键之年。29年来,海亮在改革大潮下发展得稳健而迅速,面对一系列的辉煌数据,人们不免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和魄力,才能让冯亚丽一手锻造出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书写出这样瑰丽的企业篇章。

在海亮大厦,记者见到了传说中的“四姨娘”冯亚丽,她着装素雅、和蔼平实,将自己和海亮共同走过的风雨历程娓娓道来。

从无到有,迈入铜业门槛

出生于1956年的冯亚丽从高中毕业后就跟着姐姐学习做服装。1992年6月,已经在一家羽绒厂主管技术生产的冯亚丽,被弟弟叫到已经初具规模的铜材厂帮忙管理。

然而隔行如隔山,由于是做服装出身,冯亚丽对铜棒加工、有色金属生产技术一无所知。为了弄懂铜材生产这一行,冯亚丽每天泡在车间学习实践,向老师傅学、向员工问,晚上回家还要接着看书,仓库、生产、质量一把抓,没日没夜地忙。那段时间的冯亚丽每天早出晚归,好几次回家时她的孩子们已经一横一竖地在沙发上躺着睡着了。当时她的女儿只有12岁、儿子才6岁,看到孩子们这么可怜,冯亚丽的心里很不好受。

“上世纪90年代的企业如果想要做起来,需要你既是班长又是车间主任又是科长又是总经理,装车、装铜棒、下原料,事无巨细都需要你去做。”回忆起旧时旧景,冯亚丽依然感触颇多,“那个时候真的好辛苦,压力非常大,但是我在厂里从不掉眼泪,始终打起精神,只有回到家了才可以放松,因为,这些压力不能对别人说也无处说,只能靠自己扛过去。”

好在天道酬勤,一年多苦干下来,冯亚丽把“铸造、轧制、人工拉模、拉丝、退火”整个工艺流程摸了个透。“如果现在再让我回到那个地方,根本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已经没有了那股‘傻乎乎’的劲了。”冯亚丽笑谈到。此后,她在公司生产管理上越来越得心应手,诸暨县铜材厂也日渐起色。1996年,铜材厂更名为浙江海亮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享改革红利,抓人才机遇

在冯亚丽看来,海亮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倘若没有这个伟大的时代,就不可能有非公企业生存的土壤。“我们赶上了好时机,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诸多红利,这里面首要的就是党和国家的政策福利;其次就是区域红利,浙江作为非公企业发源地,为我们非公企业营造了很好的发展环境;第三个就是人口红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这些诸多红利之中,人才红利对于海亮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亚丽至今依然记得,从1997年开始,海亮就提前跨出一步,开始招收大学生,“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们还是包分配的,但是不管包不包分配,我们都应该让他们了解海亮的发展。”1997年的海亮除了铜加工学校和铜棒厂,还设有海亮外国语学校,为了帮助企业吸纳到大学生这一新鲜血液,冯亚丽将自己对海亮各个板块的未来发展规划与学生们一一阐述,并且邀请了他们的家长和兄弟姐妹去工厂、学校参观,让他们能更加放心地加入海亮。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家长持怀疑态度,认为冯亚丽是信口开河。最终,海亮留下了10位大学生,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这批大学生也早已成长为海亮的中坚力量,为海亮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工人很多,当时的诸暨因为有不少供销社,所以来了一大批香港工人,他们懂道理,做事情也认真,于是冯亚丽就为海亮招收了不少香港工人。与此同时,冯亚丽还将目光锁定在了退伍兵这一群体,“那个时候我们的信息是很灵通的,只要得知了某村某户家的儿子是退伍兵,我们就过去找他,向他介绍海亮的发展情况,引导他加入海亮。”

香港工人、退伍兵和大学生这三方面的人才招进来之后,对海亮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企业不断发展,海亮又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难题——缺乏铜加工的专业人才。在冯亚丽看来,尽管改革开放过程中非公企业的环境土壤不断得到优化,但如果企业自身内部缺乏过硬的本领,也很难有持续生存和成长的空间。“那个年代的企业是很少会到外面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而我们新加入的这些大学生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又没有师傅教,如果自己瞎搞的话,成本会很大。”

2000年,冯亚丽在行业内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有色金属报》上,用一整个版面刊登了广招英才的讯息。消息一经发布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铜加工领域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通过多方面考察与筛选,海亮最终留下了38位行业内的优秀人才,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问题,攻破了技术难关。

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

专业人才的加入让海亮的产品技术和工艺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也正是因为这群人的加入,才让冯亚丽将眼光瞄准了海外市场,让海亮有底气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

2001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东举办,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这是海亮产品出口、走出去的重要平台。然而当时的摊位是由商务厅根据企业的发展、出口商品的多少统一分配的。“当时的海亮根本没有摊位,我们只能搭在人家的屋檐下,把产品和铜管放在别人摊位的边上,负责外贸的销售人员们也只能把名片放在角落里,可怜巴巴的。”冯亚丽回忆道。

由于当时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冯亚丽不免缺乏自信,陷入自我怀疑,“那个时候大家普遍觉得国外对中国的产品要求很高,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做的产品能不能得到国外的认可,确实没什么把握。”然而真金不怕火炼,凭着过硬的产品工艺与技术,海亮集团在“走出去”的第一年就获得了500多万美元的红利,在当时是很了不得的成绩了。2002年,通过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还有工艺结构,海亮的出口额增加到了1000多万美元,铜加工材产量达到12万吨,成为第一家年产量突破10万吨的铜加工企业,轰动了整个行业,至此,海亮集团在有色金属行业内的影响力开始慢慢凸显。

2005年,海亮集团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成功跨入“中国企业500强”梯队;2007年,海亮首家海外生产基地——越南海亮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成立;2013年,集团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

截至目前,海亮已经在美国、泰国、越南设立了铜加工的海外生产基地,产品畅销在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同时,通过收购外部企业的大型品牌贸易公司,占据更多国际市场。说起如今的海亮,冯亚丽自豪地表示,“尽管我们不敢号称第一,但海亮有足够的底气说是领航者,是行业的风向标,具有很大的话语权。”

创办学校,回报社会

上世纪90年代的店口镇家家户户搞五金、办企业,没法照顾子女读书的人很多。为了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冯亚丽的弟弟冯海良提议创办一所外国语学校,开启了民企办民校之先河。“要做就要做好”,尽管当时的海亮集团规模只有七八十人,办公室员工人数更是不多,但依然决定耗时半年,让员工们去周边乡镇、村里挨家挨户进行市场调研,介绍海亮学校的优势和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

1995年,冯氏姐弟投入了2000多万元建成海亮外国语学校,可等到8月临近开学的时间,来报名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当时那个急啊,简直无法形容,压力很大。”冯亚丽回忆道。

面对这样的状况,冯亚丽和冯海良大胆采用了先试读、读得好再交钱的创新之举,放开思路找出路,并且承诺如果是从幼儿园开始进校,8块钱就可以读到高中毕业,如果是从二年级开始进校,只需要6块钱就可以读完高中。靠着这一创新之举,海亮外国语学校的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又增开一所海亮私立高级中学。

江河不择细流,高山起于垒土。如今的海亮教育已经成为了浙江省第一家大规模、高品位、现代化的教育集团,2015年,海亮教育在美国纳斯达克全球市场挂牌上市,成为首个中国K12类海外上市民企。

在冯亚丽看来,海亮教育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天时地利人和。“当时的店口镇由于经商办厂涌现出了许多万元户,经济状况比较富裕,再加上那个年代的家庭还没有雇人照顾小孩的意识。所以说机遇真的是红利的一方面,海亮也很幸运地赶上了好时机。”

一个伟大的企业,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自身的强大上,更体现在其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冯亚丽始终认为,致富思源、自觉回报社会是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她的领导下,公司广泛地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企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从1997年开始,海亮集团每年资助特困、特优学生;2002年起,海亮集团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分别在重庆、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投资房产、商贸、市政工程、塑胶管道等领域,至今已累计投入几十亿元,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也促进了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冯亚丽本人也被授予“西部开发功勋浙商”的荣誉称号。

走过20多年商海的光辉岁月,冯亚丽为自己、也为海亮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她曾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优秀民营女企业家、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杰出浙商奖、风云浙商、浙江功勋企业家、首席公益官等荣誉称号。

从乡镇小作坊到如今跨领域的国际化大型非公企业集团,未来的海亮将紧紧围绕“打造党建名企,铸就百年海亮”的发展目标,聚焦有色金属、基础教育和生态农业三大板块,努力壮大产业规模、做到用心做好企业、致力回馈社会、实现企业价值,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海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