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中:小裁缝出身的电器大鳄

发布时间: 2018-10-01 09:48:59    来源: 省委统战部

编者按: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岁月。改革开放40年,可谓风起云涌,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取得了惊天动地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历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探索,在这个大背景下,浙商在成长、在发展、在远航、在奋进,他们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用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敢为人先的胆识,不断突破边界、创造奇迹,参与和推动了这个国家经济崛起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留下了浙江特色的特殊印记。

浙商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标签。它属于这个时代,是时代潮流中的巨浪;它属于浙江,是浙江儿女中的优秀中坚;它也属于自己,是一个坚韧奋斗的企业家群体。为此,本刊特别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浙商故事专题系列,将杰出浙商的奋斗身影生动描绘,将时代带来的历史变迁记录在册。

被新闻舆论界誉为“东方起动点上的一匹黑马”的德力西控股集团前身是乐清县求精开关厂,从温州乐清一家仅有5万元资本、8名员工的热继电器作坊起家,发展到国内领先的涵盖高中低压输变配电气产业链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电气产业链的电气企业,再到进军环保、大健康、交运物联等行业,可以说,德力西的成长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而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凝聚了创始人胡成中的审时度势、胆略与坚韧。

1961年,胡成中出生于乐清县柳市镇的一个裁缝家庭,14岁便跟着父亲学习裁缝手艺,就在这个时候,柳市掀起了男女老少到全国各地跑供销、推销电器的热潮。受到这种大潮的影响,胡成中不甘于一辈子做一个裁缝师傅,内心对于改变现状的渴望十分强烈。1978年,初出茅庐的胡成中借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契机踏上了淘金之路,毅然决然成为温州数万供销大军中的一员,在改革开放的政策还没在全国推开的时候,温州柳市人包括胡成中在内,就已经先行探索脱贫创富之路了。

经过几年的跑供销,胡成中发现市场上低压电器产品销路很好,于是决定自己办厂生产电器产品。1984年,年仅23岁的胡成中偕其弟胡成国等人用跑供销攒下的5万元资金创建了乐清县求精开关厂,开始了创业历程。当时开关厂仅有股东3人,资本5万元,员工8人,产品为单一的热继电器。

如今,柳市镇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电器之都,而胡成中一手创办的德力西集团,也成长为中国电气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国字号民营企业,多年蝉联“中国企业500强”称号。胡成中本人也先后被评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经营大师”“中国十大民营企业家”“中国杰出质量人”“浙江省劳动模范”,从小裁缝成长为企业掌门人,回首来时路,胡成中依然感慨万千。

重质量,挖人才

创业初期,没技术,没工程师,生产主要靠模仿,也不太正规,加上当时柳市电器厂多如牛毛,假冒伪劣成风,导致事故频发。多年跑供销的经验告诉胡成中,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技术是控制质量的关键,而当年家庭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在技术上根本无从谈起。如何找到几名懂技术的工程师来帮助企业发展,成了创业初期面临的最大难题。

胡成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去上海请专家。那时候,温州的交通很闭塞,每次到上海要坐24小时的船,凭着诚意和一股韧劲,胡成中前后三次从柳市跑到上海,最终找到了上海人民电器厂的退休工程师王中江。王中江成为求精开关厂的“高参”后,使企业得以靠产品质量立足并发展壮大,也正是这种强烈的质量意识和技术创新意识,使胡成中在初期的创业中把握住了先机。

1986年,根据王中江的提议,胡成中用30万元办起了当时国内民营企业第一家热继电器检测室。当时的工资不过四五块一个月,办厂也就5万块,30万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但是为了坚守产品质量,加强对产品的创新,胡成中向亲戚朋友借了高利30万元,建立了同行业民营企业的第一家热继电器实验室。1988年,因为实验室的建立以及过硬的产品质量,求精开关厂在温州地区率先领取了原机械工业部颁发的全国工业品生产许可证。

这张许可证也被胡成中认为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对他产生深刻印象、可以反映四十年来变迁的一个老物件,胡成中说道:“因为这个生产许可证,让我们求精开关厂在1990年的七部委在温州柳市联合打假中得以‘幸存’,还给以大力扶持。柳市的这次打假是一次行业清理洗牌,由于我们‘求精开关厂’严守质量底线,获得了这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赢得了有关监管部门的认可,受到了政府的扶持。“

由于质量得到了保障,求精开关厂迅速发展壮大。

抓住机遇,再次升华

经过筚路蓝缕的初创期,上世纪90年代初,胡成中的事业开始快速发展。

到了1990年,求精开关厂飞快发展,产品质量开始上档次、技术开始上水平,胡成中在经营开关厂的同时创办了乐清德力西电子元件厂。在胡成中看来,电子元件厂的成功是一次对产业链上游的摸索,也支撑了他“大开放”思路。1991年,温州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成立,随后,胡成中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组建联合体,吸纳其他企业加盟。“谁与我搞合作,谁的利益比我大!”这是当时胡成中提出的口号,也正是凭着这一份谋求合作的真心,使得德力西短时间就实现了与20多家当地知名电器厂合作。企业发展逐渐进入黄金期。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将改革开放推向更高的水平。胡成中敏锐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引进外资,创建了中外合资温州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同时通过对同行小企业进行兼并联合,于1993年成立了浙江德力西电器实业公司,按总厂模式进行管理,形成了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

1994年5月,胡成中正式组建了浙江德力西集团公司,成为浙江省第一个省级股份合作制电器企业集团。次年,德力西又晋升为全国大型乡镇企业、全国无区域企业集团,至此,德力西的“开放”之路正式开始。

此后的五六年间,在“大开放”的思路下,德力西逐步脱离了温州作坊的原始形态,在内部治理和产品线布局方面迅速向现代化、正规化的企业迈进。1999年,胡成中主动参与国企改革,整体并购了杭州西子(集团)公司,并于2000年开始挺进新疆,参与西部大开发,整体兼并了多家国有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新建、改革及公司重组,逐步成为电气行业的领军企业。

“一意孤行”,同法国施耐德开展合作

2005年末的德力西集团,其电气产品已经占领了中国低压电气市场近五分之二的份额,产品的技术水准也已获公认。就在这一年,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胡成中作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决定:与世界500强、全球低压电气领袖企业施耐德电气合资,成立德力西电气。

胡成中至今依然记得当时他所承受的压力:德力西集团虽然也算国内著名的民营企业,获得过中国制造业几乎所有的荣誉,但在集团和业界一些人看来,和施耐德电气比,施耐德是头狼,而德力西只是只羊,与施耐德电气合资,无疑是与狼共舞,弄不好就是把羊送入狼口。但胡成中不为所动,他想的是企业的未来发展,想的是施耐德电气在低压电气领域有全球最好的管理、最好的市场网络。一个有志向的民营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在中国市场称雄,更要努力谋求在世界经济大格局中的一席之地。

从2006年起,双方开始了合作谈判。“整个谈判过程比较艰苦也比较漫长,大概谈了一年多,不少于100次,有时候谈到天亮,双方都比较疲惫,但所幸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是满意的。”回忆起当年与施耐德合资的契机与谈判的艰辛,胡成中至今满怀感慨。2007年11月,历经两年的艰难谈判后,德力西低压电器业务与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组建合资公司,两家以十分罕见的50:50的股权比例达成协议,合资企业继续使用德力西的品牌,产品销售继续按德力西原来的价格。

不平凡的成就,必然要经过风雨的洗礼。与法国施耐德电气组建合资公司,是德力西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经过11年的时光打磨,德力西借由一场成功的跨国联姻,在全球化分工中谋得了产业链上的重要位置,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获得了世界性的机遇,发展成领先的低压电器行业品牌。胡成中总结道:“德力西电气借助施耐德的技术和研发优势,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不同类型且品质优良的产品,每年都会有新品推出,并且具备价格优势,极大推动了企业发展。”如今看来,当年这场备受瞩目的合资案,为德力西集团加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中西合璧的德力西电气,正推动集团加速走向世界。

迈向明天,再创辉煌

四十年栉风沐雨,胡成中豪情犹胜当年。2018年1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胡成中在提起改革开放40周年时笑着说:“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胡成中看来,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群策群力,再创温州民营经济新辉煌。

胡成中认为,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首先要思想再解放,政府和民间都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同时要提高质量发展,解决“如何生产好东西”的问题。其次,要围绕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深化技术和产能国际合作,积极开发“一带一路”市场。借助已经成熟的市场和影响力,实现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自己工厂的全球扩张目标。同时,通过产业链整合、资本运作等方式,让民营经济融入全球创新和产业分工体系,提升全球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胡成中曾在公开报道中表示:“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温州的今天,更没有我胡成中的今天!”当被问及未来将如何继续践行改革开放的时候,胡成中表示,在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德力西将继续坚守“开放与创新”的理念,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依托电气产业的龙头地位,德力西将结合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把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瞄准全球新一轮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传统产业与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战略产业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继续深化“1+X”发展战略,在坚持电气制造主业的前提下,推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X”现在是环保、交运物联、新材料等领域,未来,“X”或许会向更多的领域延伸,形成一体多翼,齐头并进的多元化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