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台州立夏风俗
发布时间: 2017-04-01 04:27:00
春去夏来,转眼间又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了,立夏意味着春季结束,夏天开始。在我的家乡温岭,立夏这一天,风俗习惯是吃麦饼。
立夏,温岭、临海等地又称之为“疰夏”,也有写作“醉夏”的,以方言来读,也可算是同音。“疰夏”也是中医特有的病名,夏天天气热,人们往往容易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多汗纳呆、身体消瘦,有这些症状,就是“疰夏”了。
在温岭,有许多节日都要吃麦饼,如大溪四月廿三、农历五月十三、五月十八、端午节等。立夏这一天,也是温岭人吃麦饼的节日。温岭民间谚语有:“醉夏呒麦饼,白落做世人”,意思是说,立夏这一天,如果不吃麦饼的话,那么就白白做一回人了。由此看得出温岭人立夏吃麦饼比什么都重要。清代音韵学家戚学标(今温岭泽国镇人)在所编的《台州外书》中,也有“立夏以薄饼裹肉,菜渗苦味啖之,谓之醉夏”的记载。这大概是台州各地都有的食俗吧,据《台州日报》记者记载:按临海、天台一带的风俗,家家户户要吃一筒“麦油脂”(天台人称为饺饼筒)。这位记者写道:“麦油脂”也叫“食饼筒”,“它的确是用面饼夹菜塞肉,裹成筒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台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叶泽诚收集的临海节俗竹枝词有一首《疰夏(立夏节)》这样写道:“食饼筒筒像卷,豆芽小菜炒麸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过今年重几斤。”这里又提到了立夏称人的习俗。
温岭人日常所吃的以麦做的麦饼,大致有麦饼、拭饼、麦油煎。立夏、端午节吃的最多的当是用“地莓”(也叫佛耳草、鼠曲草)、苎(麻)叶等做成的麦饼,温岭人所说的“地莓”,还有真“地莓”、假“地莓”。所谓真“地莓”,就是开黄花的那种佛耳草,假“地莓”则不会开黄花,但也可以做麦饼,不过,据一些人反映,现在田头地角“地莓”很难寻了,一般人还是用苎叶来做麦饼。
苎叶为荨麻科植物苎麻的叶子,温岭人做麦饼所用的那种苎叶叶背是白色的,另有一种叶形细小的野苎叶,据老百姓介绍,倘若牛不小心吃了,则会痢血,因此过去生产队时,就尽力避免耕牛误食野苎叶。
用苎叶做麦饼,在采摘苎叶后,一般要将叶脉去掉,然后放在锅中煮,一般煮苎叶时加一点食用碱,这样可使叶色显得更青,煮好后再用清水洗净沥去水分,然后把苎叶和麦粉揉在一起,成为绿色的粉团,摘成一个个鹅蛋般大的粉团,再用擀面杖擀成一张张麦饼,然后将麦饼放在鏊盘(平底的煎盘)烙好,待烙熟就好了。
做好了麦饼,还得准备“馅头”,温岭人所吃的麦饼“馅头”要视家境好坏而定,猪肉、猪肝、绿豆芽、炒蛋(鸡蛋或鸭蛋,有些是韭菜炒蛋)、豆腐干、土豆、萝卜、虾、鲳鱼、蛎肉饼(岙环人说这是他们的特色“馅头”)、黄鳝、茭白、萝卜、墨鱼、弹涂鱼、咸菜、炒面、洋葱……视家人喜好而定品种。关于这“馅头”,石塘人则有说法,叫作“无鱼不鲜,无肉不油,无蛋不香,无绿豆芽不松”,可说是深得其中三味。
吃麦饼时,每人将一张烙好的麦饼在桌上平铺开,然后各人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馅头”的搭配组合,将“馅头”放在麦饼上,再包卷成麦饼筒就行了。
也有一些人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吃拭饼,拭饼做法比麦饼简单些,不需采摘苎叶或“地莓”,只要将麦粉调成糊状,主妇用手抓一面团在平底煎盘上涂拭成圆饼状,两面烤熟即可包“馅头”。
除了吃麦饼外,立夏这一天,也是各地尝新的日子。温州人有立夏吃鲥鱼的习俗,而台州的临海人有立夏吃姜汁的习俗,此外,还有吃鸡蛋(茶叶蛋)、鸽蛋和鹌鹑蛋及乌饭麻糍的习俗(温岭新河、大溪、泽国等地的人则于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牛生日这一天吃乌饭麻糍)。天台人有立夏碰蛋的习俗,就是拿煮熟的鸡蛋或者茶叶蛋相互碰撞,看谁带的鸡蛋结实谁就赢。
此外,立夏还有称人体重的习俗。据说立夏过称可免“疰夏”,传说此习俗来源于三国时,刘备的儿子阿斗生母故世,刘备东吴招亲,欲出征,叫赵云将阿斗托付给孙夫人,孙夫人是后妈,怕被说闲话,于是当着赵云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到来年立夏时,再称体重后向刘备汇报,以示尽心。后民间仿效,遂成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