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勇攀科学高峰 ——记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
孜孜不倦勇攀科学高峰 ——记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
发布时间: 2017-01-05 09:51:24
学海无涯,贵在坚持不懈。谭建荣就是一位坚持不懈的学习型人物。
直上大学殿堂的高楼
谭建荣于1954年10月出生在浙江湖州。1970年,年仅16岁的谭建荣初中毕业就进了湖州机床厂当机械工人。谭建荣的嗜好就是看书。当时住房紧张,谭建荣就住在楼梯下一间用芦苇杆搭起来的只有五六个平方米的房间里,并在这里迈出了求知的第一步,为日后直上大学殿堂的高楼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那时的谭建荣仅仅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却做了别人很难想象的事。当时在他的同龄人中很少有人会去自习高中的课程,更不用说是“高等数学”了。谭建荣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自学了高中和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做完了《数学分析7000题》。
197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始招生,谭建荣成为电大首届学生。这时的谭建荣已基本自修完成了大学里的基础课程,他把学习的目标调整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并对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读电大的3年中同时修完了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两个专业的课程。
1982年,谭建荣电大毕业,此时他已升格为机床厂的技术员。在与他一起进厂的同龄人看来,人生就将这样顺流而下,已是很不错的了。然而就在此时,他决心要重返校门,并跳过大学本科直接报考研究生。功夫不负有心人,谭建荣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1985年,他凭着成绩上的强势弥补了学历上的弱势,以同等学历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成为该校机械学专业的研究生。用谭建荣的话说,直到这时他才全身心地“投入了系统的、正规的学习中”。
1987年,谭建荣在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浙大任教并考取了浙大数学系博士研究生。在浙大,谭建荣于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49位获得者中,谭建荣是为数不多的中国培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和拥有副教授技术职称的人,在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以连续的出色成果,谭建荣相继被特批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2007年,谭建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勇攀科学高峰
“宁静致远”、“上下求索”八个大字并肩站立在“浙江大学工程及计算机图形学研究所”与“浙江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工程图学教学基地”、浙江大学校标的两侧。沿着宽大长廊的南墙向两翼延展的,是介绍研究所和基地的展板,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研究所所长、教学基地主任谭建荣教授说,“这个布局是我设计的,这八个字也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对人生、对事业的理解和追求。”
1987年7月11日,谭建荣到浙江大学报到,学校按常规通知他8月31日开始上班。他一想,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不能就这么无所事事,就径直找到了当时的机械系,要求提前工作。当晚,他便在教学楼的一个仓库里住下了,第二天就参与了教研室老师们的科研。“白天和同事们一起,晚上就一个人在仓库继续干。”这一干就是20年,而且20年不变。同事们说,谭建荣能取得如今的累累成果不是偶然的。
谭建荣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先后提出并用软件系统实现了结合国产重要装备和国内企业特点的批量与定制相结合的大批量定制的技术体系,提出了特殊状态建模与数字样机集成仿真技术,率先提出了数值与几何相结合的复杂装备多部件关联、多层次配置与多参数分析计算设计技术等,荣获多项大奖。2005年,四年一次的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奖结果揭晓时,浙江大学获得了两个一等奖,消息传来,举校为此欢欣,谭建荣的喜悦却比别人更深一层,因为获奖项目之一“工程图学特色平台的探索实践与教学基地辐射”就是对“浙江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工程图学教学基地”人才培养实践的提炼和总结。
作为机械工程重要基础课的工程图学教学基地负责人的谭建荣,带领他的团队构建了五个平台,即基于高新技术与经典内容相结合的图学素质公共平台、面向多层次多类型的工程图学立体化教材平台、参与式交互式工程图学实验平台、自主式研究型工程图学学习平台和以人为本的工程图学教学基地可持续发展平台,带动和引领了全国高校工程图学这一量大面广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得到了全国同行的普遍认可。2005年上半年,谭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下半年,他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一年中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科研教学双获丰收。
言传身教“三个一”
谭建荣是个科技工作者,但身在浙江大学,他说自己首先是个老师。作为老师的谭建荣,对学生实行“三个一”教育,即要求他的每个学生每学期要“做好一件事,写好一篇论文,做好一个报告”。其实与这“三个一”对应着的,是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述能力。刘振宇是跟着谭建荣完成硕博连读的学生,他说,我们研究所的博士生每周都有一次研讨课,在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们排出一张表,讨论课的安排循序渐进,大家在一起交流课题进展,讨论和完善新思路,谭老师在讨论课前对我们的讲话是宏观的,对每位主题发言的同学的指导又是微观的。谭建荣说,“我认为作为一个工科领域的学者,最好的基础性知识结构应该是‘数学、物理、中文’加‘外语、计算机和工程图学’”。他特别强调说,中文不是单指会说中国话,会写汉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使谭建荣对自己、对学生除了在科研上一丝不苟外,对学术论文的文字表述的要求也达到“较真”的地步,一篇论文,除了要有思维的创新点,要有学术上的贡献,还要“优美”,使人读起来有节奏感、有层次感,“科研论文也可以写得很优美”,这是他常对学生们说的话。
谭建荣对学生的承诺是,决不耽误学生的学业时间。他的学生都知道,谭建荣经常出差,但每次出差前,他都会安排好研究生们各自的课业,如果出差时间比较长,学生有紧要的事随时可以与他交流。现在让谭建荣感到欣慰的是,由他言传身教带出来的学生都是脚踏实地干事的人。
以问题为导向克难攻坚
“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是人生永恒的主题。”谭建荣说,“在浙大20年了,我只是换了种方式学习,通过研究来学习。所谓研究就是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困难,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工程实际出发,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返回工程应用的方式,就是现在谭建荣作为一个学者的学习方式。
为了机械产品能不断开发创新,谭建荣进行了大量的企业调研,寻找应用中的问题。在与企业的长期接触中,他发现国产机械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导致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产品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生命周期累计成本的70%~80%,对定制品的交货时间、总成本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在对200种国产机械产品的抽样中,这些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长达18个月,而在美国,由于运用了“大批量定制”技术,早在1990年,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便只需3个星期。这一差距,促使谭建荣下决心找出实现“大批量定制”的奥秘所在。
2000年开始,谭建荣在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同时,根据浙江制造业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主动对接浙江企业,开展应用研究。他主持开发的“大批量定制的技术体系及其在国产重要装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成果运用信息化技术,大大缩短了新产品设计开发的时间。这一科研成果在浙江巨人电梯集团运用后,使其一年新增产值5600万元,并且产品已出口到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家。这一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等列为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当年9项重大进展之一的技术,已被宁波、湖州、绍兴、台州等地的20多家企业争相应用,促进了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推动了浙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步伐。
谭建荣将自己多年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工作经验与理学博士的理论基础相结合,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将工程科学研究与工程教学相结合,为我国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他说“成绩只代表过去,即使是院士,主要任务仍是推进科学发展,为实现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努力。”
双肩挑起教学研究
与参政议政重担
谭建荣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浙江省委常委、浙江大学委员会主委,同时还担任省政协委员职务,他在立足本职工作之余,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和民主党派的双重优势,多次参加九三学社组织的活动。如:带领九三学社专家团赴永康开展“创新驱动发展”调研;在“九三科技服务月暨院士袍江行”、“院士进校园,科技面对面”等系列活动中作专题报告;应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会邀请,在“百名专家企业行”活动中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此外,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多次为地方机械行业企业负责人、技术管理干部作专题报告;参与“山海协作工程”活动,开展科技帮扶,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
谭建荣认为,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中也很有收获,可以搜集到参政议政方面的信息与资料。他说,九三学社的成员大多在科研第一线工作,要通过与地方合作这样的活动,多与地方、企业交流,这样才能把握科研方向,才有利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探索科技支农的方式与走向,这就是社情民意。参政议政工作很重要,只有知情才能出力,才能写出关注民生的提案。
谭建荣表示,科研工作需要良好的氛围,浙江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和谐环境,而加入九三学社组织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联谊、发展的平台。他希望今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