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凤凰涅槃 ——记致公党浙江理工大学支部主委汪亚明
天道酬勤凤凰涅槃 ——记致公党浙江理工大学支部主委汪亚明
发布时间: 2017-01-05 09:48:52
刻苦奋进,他以孜孜以求充实成长轨迹;爱岗敬业,他以高尚师德践行教书育人;百折不挠,他以敢为人先探究学术创新;致力为公,他以求真务实开展党派工作;牢记责任,他以不辱使命投入政协履职。他,就是汪亚明,年轻有为的致公党党员,用勤奋和坚持书写了凤凰涅槃的传奇故事。
持之以恒,
从中专生到博士生导师
汪亚明出生于浙江衢州,家乡的山水很美,但农村生活并不轻松。自打读书起,家里人都盼望他能好好念书,将来能离开农村吃上“商品粮”。14岁初中毕业的他,尽管成绩优秀,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毅然放弃了进入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考入浙江电影学校,开始了3年的初中中专学习。17岁中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浙江舞台电子技术研究所工作。初入社会,汪亚明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常常豪情万丈地表示要干出一番优异的成绩,但是,很快他就感到了巨大的工作压力。由于中专读的是电影管理专业,主要学习了财务及管理方面的粗浅知识和电影放映技术,而工作单位的性质是电子电气类的研发,专业跨度很大,就连一些非常基础的电气知识他都没有接触过,汪亚明感到力不从心。结合他的实际情况,单位给他安排了电气调试工作,主要对单位生产的舞台调光设备进行调试。汪亚明没有向专业上的困难低头,他通过刻苦自学电子电气领域的相关知识,很快在调试岗位上脱颖而出,赢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交口称赞。
在学习的道路上汪亚明从没有停歇脚步,没有上过大学是他心中最大的遗憾。自初中中专毕业后,他的心中就藏着一个梦想,一个能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并攻读硕士学位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为自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自学计划,几乎利用了所有的时间“碎片”:洗衣服时他会在脸盆前面放个支架摆上英语字典,一边干活一边温习单词;出差途中他埋头于书本,无暇欣赏沿途的风景;就连每年的春节晚会他都放弃了,学习成了他工作之外生活的主旋律。他把微薄工资的大部分用于购买书籍和各类学习资料,很少添置新衣服。
天道酬勤,凭着不懈的努力,汪亚明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课程和大学本科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相关课程。1994年,他顺利考入浙江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跨进大学的殿堂,汪亚明满怀兴奋与热情,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科研,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97年,汪亚明考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与仪器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进入浙江理工大学(原浙江丝绸工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赴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从事博士后工作,和Geogre Baciu教授合作完成了基于动态图像序列的复杂目标跟踪研究工作;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4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被确定为博士生导师。风雨过后是彩虹,汪亚明用辛苦和勤奋不断实现着“鲤鱼跳龙门”的跨越式转变,生活逐渐向他展示了铺满鲜花的一面。
兢兢业业,
从教书育人到科学研究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汪亚明无比珍惜自己的工作,他深知一路走来的不易,将满腔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中。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注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地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的负责人,汪亚明主抓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动电子与相关交叉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了有特色、多层次、多模式的完整的课程教学与实验训练体系。2015年7月,他当选为中国高等电子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汪亚明担任了“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两个博士点的博士生培养工作,还担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硕士点的硕士生培养工作。另外他还积极参加本科生的教学,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原理》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汪亚明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利用实际科研成果辐射理论教学的方法,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引入自己在实际科研工作中获得的成果与体会,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实际科研工作的兴趣,获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
作为浙江省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带头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获得者,汪亚明带领团队人员努力推进学科建设工作。注重人才队伍的内培与外引,先后引进6名世界知名大学的博士和教授参与学科团队的工作。2001年他开创成立了浙江理工大学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他个人的科学研究主要面向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在连接型非刚体运动估计方面,创造性地提出基于矢量熵运动约束及相对形变模型的理论框架;在弹性非刚体运动分析方面,首次提出了基于随机场和形变度的3D运动估计理论框架;在利用运动恢复3D结构方面,首次提出了基于稀疏逼近的理论框架,取得了当前该领域最好的分析结果。另外,他还在运动员的优化训练、织物的动态模拟仿真、眼底图像的识别诊断、基于机器视觉的原木材积测量、服装尺寸自动测量、复杂场景中的人体跟踪与识别等领域获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结合上述研究内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人才培养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以及人事部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等21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75篇;获软件著作权登记28项。
作为信息学院院长,汪亚明一心一意抓建设、尽心尽力谋发展。期间(2015年9月调任科艺学院院长),学院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职工人数由原来的67人发展到现在的138人;本科专业由原来的2个发展到现在的5个,其中2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为浙江省优势专业;研究生学位点从零开始发展到现在拥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并在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方向培养博士研究生……
牢记责任,
从党派工作到政协履职
2008年,致公党浙江理工大学支部成立,汪亚明当选为首任主委。多年来他热心支部工作,乐于奉献,不以琐事而不为,支部规模不断扩大,党员人数由成立之初的7人发展到现在的22人,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其中,3名党员担任学校中层干部,4名党员担任学院中层干部;党员结构不断优化,成员界别跨越理、工、文、经、管、艺术等各个门类。作为党派成员,汪亚明时刻不忘职责和使命,他积极引导支部成员联系实际开展调研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作为支部领头羊,他带头表率,笔耕不辍,以实际行动树立良好典范,2014年在《高等教育学刊》上发表论文“新时期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研究”,并荣获浙江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三等奖。
多年的党派工作,锻炼了汪亚明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2012年,汪亚明当选为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委员;2013年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汪亚明时常提醒自己,不忘组织的重托。他的身影开始活跃在政协组织开展的各项学习、考察、调研活动中,认真履行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责,以务实的作风,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近年来他先后撰写了《信息化在水文监测中的必要性和建议》《关于对垃圾焚烧厂设置市民开放日的建议》《关于尽快将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瑞士格列卫等药品纳入浙江省医保的建议》《关于流动体检设施对农村老人定期健康检查建议》《建议加大力度扶持我省独立学院的发展》《利用智能信息管理系统促进海归人才事业发展》《关于着力加强儿童食品安全问题防治的建议》等提案,相关建议内容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看不起自己的人,别人怎么看你并不重要,你怎么看自己决定了一切”、“凤凰涅槃不仅仅是个美丽的神话,更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从中专生到博士生再到博士生导师,面对成功,汪亚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