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龙泉兴青瓷 —记新疆丽水商会会长、新疆龙泉商会名誉会长杨孔敬

发布时间: 2015-06-01 11:12:00    来源: 省统战部

回归龙泉兴青瓷

——记新疆丽水商会会长、新疆龙泉商会名誉会长杨孔敬

□罗燕鸣

杨孔敬,龙泉市竹垟畲族乡山溪口村人,今年46岁,现为新疆乌鲁木齐恒鑫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新疆丽水商会会长、新疆龙泉商会名誉会长。在外创业有成,杨孔敬又把发展的眼光投向龙泉,回乡创办龙泉大唐青瓷有限公司,一心为龙泉青瓷的传承与提高、创新与发展助力添彩。

新疆创业,积累经验和财富

  早期,杨孔敬在龙泉、丽水等地经销电器设备。1997年,看到新疆即将迎来大发展,他带着几万元去新疆抢抓机遇。在那里,他推销过电气设备,承揽过电力工程安装,开发过矿产。在新疆创业期间,杨孔敬看到当地一些生产木制品的企业把一堆堆的废料木屑倒掉,感觉很可惜,先后带了老家的100多位乡亲去新疆种香菇,不仅给乌鲁木齐这个西北边陲核心城市的百姓餐桌送上了美味香菇,也使大家增加了收入。

  2002年,杨孔敬与兄弟合作成立新疆恒鑫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公司成了行业的领军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内部机构不断健全,设有输电项目工程部、变电项目工程部、南疆输变电工程项目部、10KV客户工程项目部、户表改造项目部、110KV实验班、35KV实验班7个科室及9个分公司,员工总数达400多人,年产值达3亿多元,上交营业税达1000多万元,成了新疆同类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

  在新疆创业的16年,杨孔敬不仅逐步积累了创业经验,也渐渐积攒了财富。

不惜重金,

流落他乡多年的金名片回归故里

  2013年春节,龙泉市政府邀请在外创业的龙泉企业家们共聚一堂,鼓励大家回乡创业,并介绍了家乡的变化及优惠条件。杨孔敬被深深打动,下决心回龙泉创业,服务家乡。上世纪70年代,杨孔敬曾在龙泉上垟瓷厂子弟学校读书,与青瓷结下不解之缘。当晚,他就召集好友商量,决定回家乡兴办青瓷企业。

  第二天,杨孔敬便登门拜访国家、省及丽水市级青瓷工艺大师,听取大师们对青瓷产业发展的建议。当他得知原国营老瓷厂“龙泉牌”(日用瓷类)商标多年前已流失云南时,心里激起了波澜:“这么多年了,我们作为原产地的龙泉竟然不能使用自己的商标品牌?”他当即表示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将“龙泉牌”这张祖宗留下的名片追回龙泉。

  “龙泉牌”青瓷商标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营瓷厂倒闭时,因无暇顾及致使该商标被云南易门一家陶瓷公司抢注。之后龙泉市曾多次派人与对方协商购回问题,但云南公司始终不答应。

  面对被别人注册的商标,杨孔敬开始在心里盘算着如何把它要回来。2013217日正月初八,机关单位一上班,他第一时间跑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龙泉大唐青瓷有限公司”注册事宜,然后带着执照急匆匆飞往云南易门,下决心去要回这个本属于龙泉的“金名片”。当时,“龙泉牌”商标落户在一个产值超亿元的公司里,已经是云南省著名商标,想要要回不是件容易的事。杨孔敬经过几天的讨价还价、软磨硬泡,终于以一字千万金的价格将“龙泉牌”三个字从云南买了回来,并连夜办理了一切法律手续。至此,千年商标终得回归故里。

回乡创业,

为龙泉青瓷产业再铸辉煌

  龙泉大唐青瓷有限公司于20137月开始筹建,杨孔敬把“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国内外陶瓷界的知名学院、设计师、艺术家等合作设计生产龙泉青瓷日用瓷。公司主要生产酒店餐饮业用瓷兼开发艺术瓷,以“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作为发展方向,在继承传统青瓷烧制技艺的基础上,以制作精细、颜色纯正、釉面如玉青瓷为目标,结合青瓷薄胎、釉下彩、象形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手法,研制高品质青瓷。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龙泉大塘青瓷厂已初具规模,投资300多万元购置生产设备,投资100万元建立青瓷研究院,由本地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景德镇陶瓷学院引进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等担任技术骨干,进行窑炉自控、气氛红外线检测分析研究等,并取得初步成效。目前,紫铜、高温黑色、虎斑色、褐色、茶叶末色、乌金和天青等釉色已研制成功。

  在大唐青瓷展示厅,茶具、餐具、艺术品三大类上百种青瓷作品以及香具、文具、瓷板画等特色系列青瓷产品琳琅满目。通过与韩国交流,以及参加北京、上海、深圳等相关行业工艺展览会,杨孔敬在不同的平台上推广龙泉青瓷文化,企业订单不断。杨孔敬说,公司还将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配备检测设备,建立销售队伍,努力为龙泉青瓷文化产业发展再创辉煌,最终实现上市目标。